2024年,江苏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大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工信部工作要求,以持续构建“1650”产业体系为总抓手,坚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深入实施“八大行动”,制造强省建设稳步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连续四年保持全国第一,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连续九年保持全国第一。
2024年重点工作
一是全面加快集群筑峰行动。结合国家、省最新部署要求和产业发展实际需要,调整优化“1650”产业体系,着力构建新能源等5个国际一流、物联网等5个国际先进、航空航天等6个全国领先的“556”集群培育方阵。针对10个国家级集群,“一群一策”制定培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及年度工作要点,“一群一品”常态化开展产业链专场对接活动,推动更多优势集群加快向世界级迈进。苏州高端科技仪器集群、盐常宿淮光伏集群、苏南特钢材料集群,以及参与上海牵头的长三角大飞机集群成功入围新一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总数保持全国领先。
二是深入推进创新强基行动。围绕工业软件、动力电池、新能源等重点领域完善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库,有关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成功突破先进封装、新型碳纤维材料等关键技术。支持龙头骨干企业牵头、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创新资源,组织实施一批重大技术难题协同攻关项目。组建人才工作专班,聚焦“1650”产业体系,组织实施工信领域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遴选推荐一批创新企业家、先进制造技术人才和先进基础工艺人才。首次赴京举办江苏重点产业校地合作对接会,促进全省重点产业、龙头企业与知名高校院所深化合作。
三是积极实施高端跃升行动。加快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与技术改造,印发工业领域推动设备更新实施方案,省市联动、分行业精准开展设备更新供需对接、银企对接等活动92场,覆盖企业超8100家次。实施制造业贷款贴息政策,对企业购置设备的贷款,省、市财政分别给予1个百分点贴息。苏州入选国家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专项,获得切块奖补资金。大力推进传统产业焕新工程,深入推进六大行业27项重点任务,支持淘汰落后改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示范升级项目91个。
四是纵深推进智能升级行动。深入实施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三年行动计划,提请省委省政府将“智改数转网联推进度”纳入设区市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考核指标,更大力度更深层次推进“智改数转网联”。全省新增智能制造工厂207家、工业互联网平台112个;累计完成企业免费诊断约5.9万家,已实现全覆盖的三年行动计划目标。加快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新建5G基站4.7万座、10G PON端口25.8万个,全省13个设区市全部建成“千兆城市”。18个项目入围国家未来产业创新揭榜任务、数量居全国前列。
五是持续推进绿色转型行动。加强能耗强度目标管理,上半年全省能耗强度同比下降3.9%。持续完善绿色制造体系,编制江苏省零碳工厂建设及评价要求,研究制定绿色工厂梯度培育及管理实施细则,建立2024年度省级绿色制造名单培育库。持续开展能效对标活动,8家企业入选国家2023年度重点行业能效“领跑者”企业名单。推动电动自行车全链条整治,6家企业入选工信部电动自行车行业规范公告,占全国近1/5。
六是加力实施壮企强企行动。实施“筑峰强链”企业培育支持计划,动态建立包含准链主企业、骨干企业的重点企业库,发布115家省级制造业领航企业名单,新增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54家,全省超百亿元工业企业达200家、超千亿元企业17家。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657家,争创第六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11家。
七是扎实开展布局优化行动。印发实施“1650”产业体系强链补链延链行动方案,明确16个集群重点发展方向以及各集群重点承载区域,引导各地合理布局、错位竞争。指导推动泰连锡生物医药、苏锡通高端纺织、通泰扬船舶海工等国家级集群跨区域合作,加快政府跨区域共建、产业链跨区域对接、企业跨区域布局。引导石化、钢铁等产业布局调整,加快推动通州湾绿色化工拓展区建设,指导连云港石化基地、扬州化工园等园区扩区,承接沿江化工项目转移和化工新材料项目布局。
八是统筹推进治理创优行动。优化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科学衡量各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引导“比学赶超”。开展制造强省建设改革创新案例遴选,公布22个典型案例,其中近1/4属全国首创。实现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智能化升级,加快构建“一网四库三级机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巩固深化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巡诊、“三走进”公益服务行、“一起益企”等特色服务品牌,服务中小企业超75万家。
2025年工作思路
2025年,全省工信系统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重要论述和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实工信部工作部署,进一步优化“1650”产业体系,全力以赴稳增长、抓创新、调结构、促转型、强主体,为江苏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推进新型工业化走在前做示范作出积极贡献。
一是更大力度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持续抓好国家和省稳增长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切实提振企业信心、稳定发展预期。把促进工业平稳增长作为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推动省级工业经济新增长点稳产达产,夯实发展后劲。以数字工信平台为依托,强化省市县协同联动和省级部门间衔接合作,进一步拓展运行监测分析维度和数据来源。制定贯彻落实国家健全解决企业账款拖欠问题长效机制意见的具体举措,着力构建清欠工作长效机制。
二是着力提升产业科技创新水平。深入推进“点—链—面”结合的产业创新载体建设,优化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流程,引导更多企业建设各类研发载体。研究制定新技术新产品认定管理办法,探索制定新技术新产品评价体系,加大“三首一新”产品推广应用力度。深入实施制造业人才培育工程,以创新企业家、先进制造业技术人才、先进基础工艺人才等培育为抓手,打造高质量产业科技人才队伍。
三是加快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印发实施传统产业焕新工程三年行动方案,制定传统产业焕新升级具体举措,着力推动传统产业设备更新和绿色化转型。加大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推进力度,用足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专项再贷款等国家政策,持续推进制造业贷款贴息、贷款担保等政策落地见效。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用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培育形成一批竞争力、整合力强的优势产业。深入实施未来产业三年行动计划,组织开展未来产业方向的技术攻关项目,积极推动未来技术场景应用,培育未来发展新优势。
四是深入推进“智改数转网联”。提请省政府召开全省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推进会,宣贯和推进新一轮三年计划,普及推广智能车间,分层分级推进智能工厂建设,择优培育新质数智企业,促进智能装备推广应用和工业软件更新换代。大力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引导人工智能企业与制造业企业开展协同创新。加强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专项规划落实落地,大力推动算网城市建设,统筹算力中心与网络设施协同发展,一体化推进算力、运力、存力建设。
五是梯度培育优质企业。强化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措施,不断完善小微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制造业领航企业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实施新一轮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行动,优化完善“专精特新贷”产品,深入开展“金融赋能制造强省”“一月一链”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投融资路演等活动,积极为优质中小企业搭建产融深度合作平台。持续健全“一网四库三级机构”的企业服务体系,加快推进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应用。
六是提升绿色安全发展水平。进一步强化能耗强度目标管理,完善常态化督促推进工作机制,确保完成“十四五”能耗强度下降目标任务。落实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重点推进节能降碳改造项目,探索开展零碳(近零碳)工厂建设。落实绿色制造梯度培育工作机制,指导企业和园区从产品全生命周期和生产制造全过程全面提升绿色制造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