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产业正在引领全球汽车行业的转型升级,推动汽车从主机厂集成的机械产品,走向软件定义的边缘AI终端。作为在中国深耕39年、在华员工超过6000人的老牌汽车半导体企业,恩智浦在今年1月迎来组织架构变阵:成立“中国事业部”,赋予恩智浦中国团队更高的自主权。恩智浦原全球资深副总裁兼电气化业务总经理李晓鹤,升任恩智浦全球执行副总裁兼中国事业部总经理,直接向恩智浦首席执行官Kurt Sievers汇报。
在7月2日举办的2025年恩智浦汽车领导力媒体开放日(以下简称“开放日”)上,李晓鹤接受了《中国电子报》的专访,分享了他对于恩智浦中国战略的思考。
以“强系统”基因
托起边缘AI未来
在铺满三个会议厅的Demo演示区,记者看到恩智浦面向整车计算平台、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ADAS、智能座舱等领域,分别展示了集成中央计算系统解决方案、区域控制器、端节点控制器、多种通信网络的Core Ride开发平台,驱动电机系统解决方案、氮化镓驱动电机方案、母线放电模型、EV双向充电和无线通信BMS方案,成像雷达及开发板、3D波导天线、面向ADAS的卫星雷达参考设计,以及AI增强的电子座舱等,如同一个超级汽车电子工具箱。
“每一个深耕中国的国际半导体企业,都有自己的DNA,我们的DNA是‘强系统型’企业。”李晓鹤告诉记者。他表示,如果是一家初创的汽车半导体公司,可能会把重点放在某一款芯片需要什么样的功能、制程、管脚、接口等。而恩智浦要整体定义从90nm到5nm的汽车电子平台,考虑运算架构、功率管理、能量管理、功能安全、可信验证、实时性等多个维度。
基于“强系统”基因,恩智浦团队希望从两个层面赋能汽车:既能让车拥有边缘AI能力,又能像传统车一样安全可靠。
边缘AI与安全并重的思路,在恩智浦发布的新品中可见一斑。比如恩智浦于今年3月发布的业界首款带有嵌入式MRAM的16nm FinFET MCU——S32K5,既搭载了专用eIQ Neutron NPU,能够对车辆边缘传感器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又集成了软件定义、硬件加强的隔离架构,可集成ASIL-D等级的安全应用,使汽车制造商能够在汽车的全生命周期安全部署新功能。
“人工智能要在汽车等边缘终端落地,需要非常低的功耗,很强的安全保障和可靠性机制,以及高实时响应速度。”李晓鹤说,“无论车数据量变得再大,再像手机或者计算机,终归还是一辆车,需要最基本的可信度和可靠性。我们是率先启动ISO26262标准开发流程认证的公司之一,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是我们的传统强项,能够在帮助汽车产业转型的过程中,提供额外的基础能力。”
“在中国为中国”
更要“在中国为全球”
“在中国、为中国”已经成为国际企业在华开展业务的共识。而恩智浦设立中国事业部,不仅是“在中国、为中国”,也是“在中国、为全球”。前者是为中国客户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创新周期、产品优化能力及研发效率。后者是将恩智浦全球的技术资源和供应链能力,服务于中国团队,提升在中国定义、设计和制造产品的应用能力、研发效率与敏捷性,并对接中国整车厂、Tier 1以及生态系统的出海需求。
开放日期间,恩智浦推出18通道锂电池电芯控制器BMx7318/7518系列IC产品,可应用于电动汽车高压电池管理系统(HVBMS)、工业储能系统(ESS)及48V电池管理系统。李晓鹤表示,该产品基于中国客户需求,以中国速度响应,并在中国完成定义、设计和开发,不仅获得多个汽车客户的定点,还受到海外市场的青睐。
基于中国事业部,恩智浦与中国车企的合作也在深化和细化。开放日期间,恩智浦宣布了与零跑、吉利汽车研究院、深蓝汽车、长城汽车在EE架构、感知技术、通信与连接、动力域控及能量管理、AI应用等领域的合作进展。
李晓鹤表示,中国事业部的能力塑造有三个层次。首先是组建本地的产品线团队,与客户在中国定义更多产品。其次是随着中国团队整体能级和本地决策能力、决策授权的提升,为中国客户带来更快的响应速度。再次是中长期的积累,包括提升在中国的质量支持流程和软件支持能力,深化与中国本地产业链的对接。
“中国事业部非常重要,这种重要不只是生产在本地,而是将我们的大脑,将定义产品、定义系统,真正给客户定制解决方案的人放到中国来。当然,仅有大脑也不够,还需要执行力,也就是决策权要放到中国团队,才能有效、高效地为客户开发方案。”李晓鹤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