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微信公众号
  • 电子信息产业网
  • 微博
第02版:综合新闻

我国连续15年稳坐全球制造业“头把交椅”

本报记者 齐旭

7月9日,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表示,“十四五”以来,我国每年制造业增加值都超过30万亿元,连续15年稳坐全球制造业“头把交椅”。我国研发投入再创新高,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规模比“十三五”末增长近50%,增量达到1.2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2.68%,接近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平均水平。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袁达表示,中国拥有超大规模且极具增长潜力的国内市场,内需始终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和稳定锚,“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再次充分证明这一点。

内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

主动力和稳定锚

记者:如何看待中国GDP潜在增长率和增长拉动力从过去5年到未来5年的演变?在拉动内需方面,未来5年是否会设定消费增长目标来指导相关工作?

袁达:从内需整体看,过去4年中国经历了国际环境剧烈变化等多重困难挑战冲击,但国民经济保持了年均5.5%的增长速度,其中内需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86.4%。可以说,没有强大的国内市场,就没有稳定向好的中国经济。

消费向新而行。过去4年最终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56.2%,比“十三五”期间提高8.6%。消费领域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

投资向优发力。过去4年投资积累的资本形成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30.2%。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充分发挥,更加注重补短板利长远,比如聚焦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进程中的大事难事,着力解决影响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突出问题,自上而下、“软”“硬”结合,高质量推进“两重”建设;更加注重增强发展后劲,比如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速持续多年快于整体投资增速,一大批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等纷纷落成。

投资消费相互促进。一方面,市场消费的扩大,通过产品生产、配套建设等渠道带动投资,比如5G、智能手机等消费需求持续旺盛,带动近4年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投资年均增长21.9%、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长11.2%。另一方面,有效投资的增加,通过生产等链条促进居民就业增收,提高了消费能力,也通过完善设施、优化环境等改善消费条件,直接促进了消费,比如2024年年底全国充电基础设施总量已达到1281.8万台,有效支撑了新能源汽车大规模普及。

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把做强国内大循环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定不移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不断激发和释放内需潜能。

区域协调发展

积厚成势

记者:长三角各地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了,很多浙江和江苏的企业到安徽投资建厂,也有很多人早上去上海见客户、下午在南京开会、晚上回杭州吃饭,出差变得像通勤一样方便。请问如何看待这种变化?

郑栅洁: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中,各地情况都不同。国家发改委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全国“一盘棋”,因时因地制宜、分区分类施策,扎实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积厚成势。总的看,有四个鲜明特点。

功能定位更清晰。各地区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找准定位,区域主体功能和地方特点更加凸显,比较优势充分释放。比如,我国经济三大引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动力源更强劲,进一步集聚产业和人口,2024年三地经济体量占全国的40%以上。东北地区战略支撑更牢靠,2024年东北地区百万千瓦水电机组等重大技术装备实现国产化自主化,有力维护国家能源、产业安全。探索试验的海南自贸港,建设高水平的开放形态,“十四五”前4年货物和服务进出口年均分别增长31.3%和32.3%,5年实际使用外资超过建省头32年总和。

优势互补更有效。客观认识地区间的发展差距,靠挖潜力来增动力,让所有地区、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比如,东部地区产业、技术、管理、资金优势,与西部地区资源禀赋优势紧密结合,互补效应更加彰显。“西电东送”输电能力超过3亿千瓦,“东数西算”八大枢纽节点算力规模约占全国70%,戈壁荒滩成了绿色电源,实现了治沙、增收的有机统一。中部地区发挥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优势,60%以上的国家高速公路主线和高速铁路主通道途经中部,培育形成18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量子科技、存储芯片、工程机械等产业势头强劲,挺起国家发展的中部“脊梁”。

活力更充沛。我国破立并举,推动各地区释放潜力、激发活力,发展形成一些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区域高地。比如,长三角深入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从基础设施“硬联通”向联合创新、产业协作、民生共享的“软协同”迈进,有很多民生感受都是在这些大量工作的基础上支撑起来的。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分别占到全国3/5、1/3和1/3,成为发展的强劲增长极。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持续深化,资金、人才等要素在三地高效流动,在横琴就业生活的澳门居民超过2.7万人,河套深圳园区聚集超440家科技企业、200个高端科研项目。

新质生产力正在

全面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

记者:前不久,北京举办了机器人马拉松比赛,杭州举行了机器人的格斗比赛,现场科技感十足,也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了期待。请问这几年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方面还有哪些成果?

袁达:“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成果层出不穷,创新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新质生产力正在全面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感受最深的有5个方面,也就是“5个加速”。

研发投入加速增长。从整体看,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68%,规模增加到3.6万亿元,稳居全球第二。从主体看,企业是研发投入高增长的主要力量,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过77%。从标杆看,深圳作为创新标杆城市,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6.46%。这都说明,中国正从全球制造中心大步迈向全球创新中心。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突破。2024年集成电路年产量比“十三五”末增长72.6%,增加约1900亿块,越来越多的产品装上了“中国芯”;核电、高铁、船舶与海洋工程等装备取得新突破,人工智能、量子科技、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领域创造了多个全球“首次”和“第一”。中国创新正在给人们带来越来越多的惊喜。

新兴产业加速壮大。2024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十三五”末增长42%,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73.8%,占GDP比重达到10.4%,提高2.6个百分点。又比如,2024年我国累计在研创新药达到4000余款,约占全球30%。

人才创新活力加速迸发。我国人力资源总量、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专业毕业生每年超过500万。这种人才储备为技术突破提供了坚实基础,成为创新活动的源头活水。

中国式创新生态加速形成。我国企业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积极打造并深度融入开源生态,促进技术创新和应用发展“双向赋能”,形成了全球独特的技术发展路径和创新生态系统。我国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推动人工智能进入千行百业、千家万户,行业深度垂直应用成为鲜明的中国特色。

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大力培育支持全面创新的良好生态,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让科技创新改变未来、造福世界。

2025-07-11 本报记者 齐旭 1 1 中国电子报 content_14286.html 1 我国连续15年稳坐全球制造业“头把交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