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微信公众号
  • 电子信息产业网
  • 微博
第02版:综合新闻

加快推动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为新型工业化持续赋能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蒋艳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聚焦重点环节分领域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为科技服务业发展锚定了方向。科技服务业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一环,是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围绕科技创新全链条发展、科技成果高效率转化,向社会提供智力服务的新兴产业。科技服务连接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加速了科技成果由实验室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变。新形势下,推动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构筑覆盖全链条的科技服务生态,进一步提升产业科技成果供给能力,能够将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最大增量,为新型工业化持续赋能。

我国科技服务业日益发展壮大

自2014年我国首个推动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纲领性政策《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以来,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一是规模大幅扩张,正成长为产业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二是重点地方科技服务业发展集聚化态势,区域科技服务生态日趋完善。

(一)科技服务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我国科技服务业体系逐步完善。围绕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关键环节,科技服务逐渐融入研究开发,技术转移转化、企业孵化、技术推广、检验检测认证、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科技金融、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产业创新全链条。科技服务业市场主体数量和从业人数大幅增加。据统计,截至2023年末,全国共拥有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法人单位211.8万个,从业人员1700.3万人,其中企业法人206.7万个,从业人员1574.0万人,较2018年末分别上涨66.0%、43.7%、73%和53%。产业经济规模快速增长。2019年至2023年,规上科技服务业企业年均营收增长12.3%。2024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6.8万亿元,增长11.2%,连续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二)重点区域科技服务业呈现集聚化发展趋势。近年来,我国重点省市高度重视科技服务发展,推动出台地方科技服务相关政策,围绕地方三次产业特色,布局科技服务,成为推动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的中坚力量。部分地方借助区域科创园区优势科技服务资源,增强企业孵化能力。北京市依托中关村示范区推动“三城一区”联动,由中关村科技服务机构提供技术孵化、科技地产、创新型空间分析、企业推介等服务,促进各类创新主要素、创新主体和创新组织深度交互,布局建设20余家标杆孵化器、110余家技术转移机构、20多个概念验证平台,各类孵化器和众创空间超过500家,形成了有效助力产业创新的科技服务生态。浙江省依托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等产业创新园区,推动科技服务连通区域教育、科技、人才等资源要素,培育孵化了如深度求索、强脑科技、群核科技等具备技术“领跑”能力的领军企业。部分地方因地制宜集聚科技服务机构,加快构建科技服务生态。上海市通过建设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上海市国际技术进出口促进中心等科技服务专业机构,构建了集交易、基础服务、专业技术服务与资本服务于一体的完整技术转移生态体系。重庆市通过制定创新综合体建设方案,整合科创能力突出的企业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和科创服务机构,培育、组建17个产业创新综合体,吸引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协会学会、金融机构等500余家单位参与,汇聚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资源1000余项。

新时期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三大路径

当前,科技服务业已进入由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并举的发展阶段,需聚焦全链条服务能力提升、转型升级和生态体系优化三大路径,进一步强化成果产业化支撑能力,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系统性支撑。

(一)提升全链条服务能力。一是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高效衔接,加快破解科技与产业的脱钩风险。全链条服务贯穿需求发现、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应用各关键环节,通过系统布局政策、资金、项目、平台、人才等关键创新资源,将创新成果通过服务链赋能产业链,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二是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借助完整的服务链支持企业前置参与科技创新场景建设,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协同能力,充分发挥企业的“出题人”和“审题人”作用,推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开发、产品研制的有效衔接,建立企业全程参与的、以产业化为导向的科技服务体系。

(二)加快推动转型升级。一是破解产业升级瓶颈,应对全球价值链竞争。当前科技服务业存在的服务附加值低、同质化严重等问题,亟须通过模式创新、品质升级‌等高端化发展‌手段提升专业服务能级,对标国际标准构建质量管理体系,开发适配高端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定制化服务产品,助力产业突破“卡脖子”环节,抢占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二是深刻把握技术革命机遇,激活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应用催生服务范式变革,科技服务亟须应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重构服务流程,实现知识产权分析、科技情报挖掘等垂直领域的精准赋能;‌通过低耗设备推广、污染物智能监测等绿色化升级手段,‌推动科技服务嵌入“双碳”战略,提升科技服务资源利用效率。三是深化产业协同创新,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通过科技服务与三次产业的深度融合,打破传统产业边界,推动三次产业向“创新+产品+服务”转型。

(三)进一步强化生态建设。一是促进创新成果高效转化,加快创新要素流动。通过发展一体化技术市场、建设国家统一技术交易平台及区域性枢纽,加速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打通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间的供需壁垒,推动科技成果入场交易与精准对接。数据交易机构与知识产权交易机制的完善,则进一步促进科技数据、专利成果等创新要素的高效流通,避免创新资源沉淀,提升技术产业化效率。二是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强化产业链协同。通过培育多元化科技服务主体并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生态,形成专业化分工协作的创新网络;通过共性技术攻关、国产仪器设备升级、标准化体系建设等举措,为产业链提供基础性技术支撑;通过复合型人才队伍培养、质量管理和品牌建设,从智力资源和服务能力等方面保障科技服务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科技服务高质量发展赋能新型工业化的三点思考

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呈现结构优化、链条贯通、生态协同的立体化格局,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注入持久动力。面向未来,需进一步强化科技服务业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以更高水平的服务能力赋能新型工业化发展。

(一)加快培育领军型、融合型科技服务机构,增强新质生产力供给能力。用好科技服务国内大市场,支持科技服务企业通过兼并重组、交叉持股、战略合作等方式做大做强,加快发展具备行业引领能力、全流程服务能力和较强市场生存能力的专业科技服务机构,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服务企业集团;推动科技服务融入工业生产全过程,发展服务型制造企业为代表的融合型科技服务机构,通过服务与工业的相互赋能,带动产业升级,促进激发新质生产力形成。

(二)加强科技服务高端人才供给,强化专业人才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赋能作用。依托高等院校、研发机构、专业培训机构等主体,建设科技服务人才培养基地,支持大学科技园、产业园等与科技服务机构共同建立和完善科技服务专业课程和培养计划,提供涵盖知识产权管理、技术评估、项目孵化、投融资对接等的系统性教育,培养一支懂技术、懂管理、懂法律、懂金融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完善科技服务业专业人才评价体系,健全技术经理人等职业资格制度,调动科技从业人员服务科技创新的积极性。鼓励退休专业技术人员从事科技服务工作,增强科技创新到产业创新过程中的技术人才支持。

(三)强化科技服务标准引领能力,提升科技服务业助力产业创新的质量和效率。加强科技服务概念和统计标准体系建设,明确科技服务业定义、内涵、参考架构、分类、通用术语等统计概念标准。构建围绕创新能力建设的科技服务标准体系,从创新标准化、服务标准化、信息标准化等方面进一步研制符合产业发展情况的标准规范,推动完善技术成熟度、技术价值、技术服务能力等科技服务痛点环节的标准。加快建设科技服务业行业标准化委员会和工作组,承担与ISO/TC279创新管理等国际标准化协会的对口职责,强化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2025-05-23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蒋艳 1 1 中国电子报 content_13744.html 1 加快推动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为新型工业化持续赋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