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起生产线上18公斤重的定子转子,为新能源汽车协助涂漆,四足机械狗背上的轻型机械臂协助捡拾垃圾、喷农药……日前在无锡举办的首届具身智能机器人运动会仿佛是机器人界的“武林大会”:各类具身智能机器人比拼运动能力,展示在多种应用场景下“打工”的最新成果。
太湖之滨,蓬勃发展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展现出无限活力,每个舞动的机器人都在谱写无锡市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精彩篇章。
制造业为具身智能机器人聚势赋能
以实体经济见长的无锡,工业根基深厚,产业体系完善,为具身智能机器人等未来产业的腾飞聚势赋能。
无锡市副市长周文栋指出,无锡市现有规模超过2000亿元的产业集群7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5个,在互联网、精密制造、电子电器、汽车零部件等领域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为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广阔的空间。
在首届具身智能机器人运动会现场,一个“大块头”人形机器人吸引了记者的注意。
无锡隆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隆盛”)具身智能技术专家洪霄博士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这是隆盛自主研发的第二代兰森人形机器人,身高2米,加上移动底盘重约100公斤,该人形机器人目前可以在工业生产线上完成非标准动作,替代工人执行搬运和检测任务。
与当前普遍身高1.8米以下的人形机器人相比,兰森人形机器人显然是个“大块头”,洪霄坦言这是隆盛研发团队为实现大负载刻意为之。
据介绍,隆盛是国内领军的新能源汽车电机转子定子制造商,数以万计的转子定子在无锡生产制造。在转子定子生产工序中,有环节需要产线工人双手将沉重的定子和转子举起,观察和检测正反面的每个预留孔隙里是否有加工瑕疵,并根据产品质量合格与否搬动到不同位置。
“质检员每天都需要举起无数次零部件并正反面查看,体力消耗很大,如果人累了就会分心,质检有可能存在失误。从生产需求出发,隆盛希望使用人形机器人来降低工人的工作强度和质检差错率,让工人去做更重要的工作,将人机协作的优势推向新的高度。”洪霄说道。
据介绍,近期有数余台兰森人形机器人以整体或功能部件的形式在无锡隆盛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零部件智能产线上陆续“上岗”,通过专用大模型的接入,可以实现对工件抓取位置的自主适应、对工作环境与要素的自主感知和理解,通过专门的动力与传感系统设计,其搬运承载力大于20公斤,同时具有末端精确的触觉与视觉反馈,是产线上质检和短距离非标搬运的好帮手。
在具身智能运动会赛场上,一台正围着黑色整车车架移动作业的轮式人形机器人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天奇自动化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奇股份”)人形机器人事业部销售总监金成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这是公司与北京银河通用机器人有限公司共同探索具身智能大模型及具身智能机器人在汽车制造产业链上应用的展示。
天奇股份一直从事汽车制造的非标生产线业务,例如自动化生产线集成系统、自动化仓储与分拣系统等。“在服务汽车客户的过程中,传统机械臂已经可以满足组装自动化产线的需求,但是在汽车总装环节,很多柔性化的装备还是需要人工协助完成。基于这一需求,我们开始考虑将人形机器人引入汽车总装环节。”金成介绍道。
金成告诉记者,天奇股份已经开始探索将人形机器人引入焊装、油漆车间进行试验,这些工作场景环境较为恶劣,粉尘大、油漆挥发会对人类健康产生伤害。天奇股份人形机器人可以完成沿着车身做打磨和外观检测的工作,并已成功在某品牌的汽车产线上试验落地。
这些从生产车间迸发而出的需求成为点燃科技与产品创新的火种,也彰显着产业创新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的风采,增强了无锡实体制造业的厚度。
科技孕育产业“繁花”
自2024年起,无锡将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机器人列入重点发展的未来产业,将其作为未来的胜负手和新引擎加以精心培育,先后出台了《无锡市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和《无锡市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等政策。
科技创新是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产业创新则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和市场空间。当前,无锡正在构建从科研成果到商业转化的全链条,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在具身智能运动会赛场上,一款机械臂看似平平无奇,却内有乾坤。求之科技(无锡)有限公司员工曹凯宁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这款机械臂具有6个自由度,最大臂展可达657毫米,末端执行器可以安装夹爪或灵巧手,重量仅为3.5公斤,远远低于同类产品,有助于各类具身智能整机性能的提升。
“目前这款产品的客户主要是高校和科研单位,除了安装在人形机器人上作为双臂外,还可以安装在四足机械狗背部完成如捡垃圾、喷洒农药等任务,在执行危险环境下的巡逻任务时提供辅助动作。目前该产品还在加速迭代中,未来将为更多产业客户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曹凯宁说道,“研发团队孵化于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受到无锡市政府的邀请,随着清华无锡院智能产业创新中心的脚步落户于此,开展技术攻关并推进产业化进程。”
像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这样的科技平台,有力推动了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的紧密合作,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在发展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方面,无锡也在持续强化平台对产业的支撑作用,正在牵头建设无锡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锡港沪机器人灵巧智能研究院、江苏省人形机器人产业质量测试中心,同时还加强与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上海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合作,为无锡具身智能产业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数字更直观地展示了无锡具身智能与人形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之势:无锡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至2024年,无锡人形机器人技术专利申请总量572件,发明专利授权率达57%。无锡市工信局数据显示,无锡已集聚具身智能核心零部件企业37家、系统集成商21家,伺服电机、触觉传感器等关键技术国产化率突破60%。在具身智能机器人项目的引进和培育方面,17个重点项目先后落地无锡,总投资69亿元,并带动当地零部件企业延链发展,在具身智能机器人、伺服系统、关节模组、滚柱丝杠、谐波减速器、传感器、毫米波雷达等核心零部件领域,集聚一批骨干企业和特色产品。
此外,无锡还突出应用牵引,聚焦工业制造、生活服务、城市治理三类场景,组织开展自身智能机器人的应用场景揭榜挂帅,首批遴选了15个典型场景进行培育,希望通过场景开放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为具身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