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研究院)、工业和信息化部新型工业化研究中心主办的2025赛迪论坛在京举办,同期举办低空经济分论坛。
自2024年“低空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以来,从中央到地方,政策引导与创新实践齐头并进,低空经济正逐步成为驱动未来产业发展的新引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与此同时,低空领域政策法规、安全监管、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等关键议题亟须深入探讨。
四大场景擘画低空应用版图
近年来,我国低空经济发展迅猛,低空经济具有高科技主导、高效能运营和高质量发展等新质生产力的典型特征。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总工程师秦海林表示,低空经济正在从“概念热”迈向“发展实”,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低空经济是一个跨越多个产业链、融合多领域创新的全新赛道,也是面向未来布局高端制造与智能服务的重要窗口。他认为,发展低空经济,安全是前提,产业生态是基础,协同合作是路径。
低空经济、低空产业也是航空技术与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融合创新的新赛道。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副主任、低空产业联盟秘书长刘法旺表示,我国低空经济发展正处于技术融合创新的关键期和场景应用的培育期,可借鉴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经验,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强试点实证和标准研制,以标准化促进规模化,加快构建央地协同、跨部门的综合管理体系,更好保障产业持续健康有序发展。
通过近年来的产业研究和探索,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顶层设计牵引、地方实践探索、跨域协同突破的一体化改革格局,重塑低空经济治理的新范式。赛迪研究院产业政策研究所所长王昊在论坛上发布了《中国低空经济应用场景研究报告(2025)》,将低空经济的应用场景主要分为了四大板块:生产作业、交通运输、文体活动、安防安保。
在生产方面,王昊预计,未来农林植保、海洋渔业、工业巡检、建筑施工等大规模商业化的空间内,将有更多的生产活动可以开展。
在交通运输方面,低空交通是整个交通体系的关键一环,从载物到载人,将逐渐出现先行先试的范例。如今,越来越多的城市兴起了无人机配送,亿航智能近日还获得了中国民航局颁发的全国第一批载人类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EH216-S运营合格证(OC),可以在合肥骆岗公园等运营点开展载人活动,低空出行的未来更加值得期待。
在文体活动方面,无人机的表演、航空器竞赛、低空飞行相关教育培训等发展迅速,此外在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新概念兴起以后,在学校中出现了很多科普教研和教学需求,考飞行驾照也逐渐成为了新时尚。
在安防安保方面,王昊认为需求会比较稳定,也将促进低空技术和相关反制技术的突破。
安全是发展的底线
低空经济不是将传统的民航运输往下发展,或者是把地面交通往上拓展,低空经济发展涉及新的技术、新的装备、新的规则和新的体系。在发展过程中,安全问题成为重中之重。
“低空经济不能只关注发展经济、关注效率,一定要关注安全。”中国民航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学术院长、天津市城市空中交通系统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主任汤新民表示。他特别提到,载人的航空器在没有经过严格的测试、风险评估前,严格禁止在密集区域进行运行,否则会给低空经济带来严重的影响,甚至是致命的影响。
安全托底能力是低空发展的底线,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深海科技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其中“安全”一词被明确提出。事实上,早在2023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的《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中,第一条就写明了“为了规范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以及有关活动,促进无人驾驶航空器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维护航空安全、公共安全、国家安全,制定本条例。”充分体现出低空经济要有相应的安全托底能力,要在确保安全底线的基础上拓宽发展路径。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二十八所副总工程师、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张明伟认为,低空安全涵盖了很多方面,包括飞行安全、公共安全、空防安全和赛博安全,整个低空安全就是旨在全面保障低空运行环境的稳定有序,防范低空飞行的体系失控和体系被控。
对于提升低空安全能力,张明伟提了三个方面:
一是提升相应的能力,首先要提升整个航空器的安全性,包括材料、结构、强度、动力、自动避障等多个维度的航空器安全能力。同时也需要有专项的提升,包括适用于低空经济的专项试航标准等。
二是空域规划方面,综合考虑人口和重要设施的分布和对地风险,形成相应的风险地图。同时融合飞行需求的安全风险,统筹规划相应的空域航线。
三是营造低空安全文化,逐步提升公众对低空经济的安全接受度。低空经济关注度高,相关事件容易演变成公共安全事件,因此要重塑低空经济安全文化,同时还要有相应的应急处置模式。
“整个低空安全的概念都在延伸,从低空安全横向来看,涉及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社会安全、网络安全和核安全,我们认为整个低空安全体系的概念和内涵还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需要我们不断地完善,最终形成一致的低空安全认知。”张明伟说道。
“全面起飞”还要多久?
尽管低空经济发展如火如荼,但距离人们想象中的搭乘飞行器快速通勤似乎仍有一段较长的距离。
2024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财政部、中国民用航空局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了《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其中提出主要目标是:到2027年,以无人化、电动化、智能化为技术特征的新型通用航空装备在城市空运、物流配送、应急救援等领域实现商业应用。
但商业应用和规模化商业应用之间也还存在差距,零重力飞机工业(合肥)有限公司首席战略官陈炎指出,城市空中交通距离真正“飞起来”可能还需要至少2~3年的时间,“城市空中交通是一个体系,有许多的关键环节,目前这些环节还有很多的不足。”
陈炎表示,在驾驶员方面,目前载人航空器的操作员、驾驶员人员不足、培训不够,驾驶员的资质要求也不够明确,“是不是需要有驾照才能够驾驶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定论。”
在飞行空域方面,孤岛状的空域太多,相互之间无法连接成片,限制了城市空中交通的发展。在地面基建上,截至目前我国通用机场不到500座,数量偏少,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而且通用机场收费通常较高,也抑制了市场需求。
对此,陈炎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从低空文旅的场景落地入手,先在封闭的空域飞起来,从本场飞行做起,先让项目落地。二是打造多个航空乐园,依托飞行营地建立,可以降低运营成本,同时要让飞行营地的业态综合起来,实现“造血”,从而让通用航空的运营企业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同样是对于商业化的探索,上海峰飞航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峰飞航空”)选择采取两步走的策略。峰飞航空高级副总裁谢嘉表示:“我们公司采用由物到人的策略,两吨级的大型航空器的载货型号,我们已经获得了中国民航局颁发的TC(型号合格证),以及去年年底获得的PC(生产许可证)。在即将交付的驾机上,我们也即将拿到AC(标准适航证),以及今年下半年即将取得OC(运营合格证),所以在载货的环节,我们已经趋近于完成,在载人的环节,我们在明年会陆续取得试航的证明。”
在应用场景的推广上,峰飞航空2025年将进入空中物流、应急消防和应急救援等场景,而2026年,峰飞航空将开始进入载人场景,“先从一些限定范围内的空中观光,包括固定航线的城际出行开始,慢慢过渡到城市内的低空出行。”谢嘉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