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微信公众号
  • 电子信息产业网
  • 微博
第07版:聚焦2025赛迪论坛

商业航天分论坛:开放的政策为商业航天提供新机遇

本报记者 谷月

4月1日,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研究院)、工业和信息化部新型工业化研究中心主办的2025赛迪论坛在京举办,同期举办商业航天分论坛。从政策体系的顶层设计到技术创新的突破实践,中国商业航天在构建全球太空经济新版图中贡献着独特智慧。

从政策层面构建中国商业航天的“四梁八柱”

2025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将商业航天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政策春风不仅吹向顶层设计,更在地方落地生根。为了催生产业集群爆发,各地政府纷纷出台“量身定制”的产业规划。上海市提出到2025年实现年产50枚火箭、600颗卫星的目标,打造“星箭一体”的全产业链生态;海南文昌卫星超级工厂投产后,年产能达千颗级,推动“出厂即发射”的一体化模式;鹤壁商业航天峰会则以48个项目集中签约、10亿元天使基金发布,展现了产业集群的蓬勃生机。正如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军民所所长杨柯巍所言:“政策赋能正在将商业航天从‘概念’转化为‘现实’。”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张涛指出,开放的政策为商业航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他呼吁尽快出台卫星出口专项政策,助力企业在全球市场中破局。

杨柯巍进一步提出“十五五”时期中国商业航天从成长期向成熟期跨越的发展路径:一是产业铸基,构建供应链生态圈,优化区域布局,推动商业航天企业梯度培育;二是创新铸魂:完善标准体系,突破核心技术,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三是数字赋能,发展智能化制造,释放卫星数据价值,支撑各行业创新;四是绿色转型,研发低碳火箭,建设绿色工厂,探索回收复用绿色发展模式;五是品质革命,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打造品牌矩阵,确保产品可靠性。

跃迁路径是对产业“质变”的系统性规划。而为了保证产业发展的每个“质变”节点都有据可依,就要为航天经济装上“仪表盘”。

“航天经济的量化统计十分关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商业航天首席研究员、军民所商业航天研究室主任杨少鲜指出,国际经验表明,航天经济测算体系是提升治理水平的关键。“美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加拿大等构建航天经济卫星账户框架,而中国亟须建立本土化测算体系。”杨少鲜建议,其一,要加强跨部门合作,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为基础,研究编制航天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涵盖航天产品制造业、航天产品服务业、航天技术关联业等大类;其二,要运用卫星账户的模式构建我国的航天经济测算体系;其三,试点推进,与高校、地方合作开展实证研究,迭代优化测算体系。

将航天技术转化为普惠性服务

“商业航天是以市场化基因推动行业进化的新引擎。”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樊锋的这句话,道出了中国商业航天在新时代的定位——商业航天的市场化基因,本质是将航天技术转化为普惠性服务。

因此,我国商业航天在完成从成长期向成熟期过渡的过程中,模块化卫星制造、低成本火箭发射和绿色转型(如液氧甲烷发动机)将成为核心驱动力。

目前,SpaceX通过可回收火箭技术大大降低了发射成本,推动全球航天产业进入“太空经济”时代。中国商业航天企业尽管与SpaceX等国际标杆相比存在差距,但也在积极探索创新,在成本控制上开辟出新路径。

蓝箭航天全球首枚液氧甲烷火箭重新定义了成本规则。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田耀四表示,这款直径4.5米的中型运载火箭,通过转用不锈钢材料,再配合垂直回收技术,可以将火箭单次发射成本大幅降低。

如果说燃料革命重塑了发射成本结构,那么卫星技术的突破则正在打开太空经济的想象空间。银河航天从第一代200公斤级低轨通信卫星,到第二代300公斤级平板可堆叠构型通信卫星,再到第三代“翼阵合一”新一代通信卫星,银河航天通过技术创新、快速迭代,将像工艺品的卫星,逐步变成可批产的工业品。

银河航天(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邢一春描绘了未来图景:“2040年,全球太空经济预计将达万亿美元规模。通过柔性太阳翼、星载处理荷载、可展开多波束相控阵天线等新一代卫星技术研发,希望早日实现光纤上天、算力上天的构想。”这一技术不仅实现了卫星的“轻量化”与“高带宽”双重突破,更通过“车轮式编队星座”构想,为6G时代天地互联铺路。

此外,邢一春指出,银河航天与泰国共建的“小蜘蛛网”项目,通过在偏远地区部署通信网络,让“一带一路”的天路初现雏形,展现了中国商业航天技术的全球辐射力。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的“降本增效”实践同样颇具启示效应。其通过“菜单化阶梯价”重构定价体系。樊锋介绍说,火箭发射窗口按天收取200万元费用,因此增加运营管理效能,推进低成本、高密度的商业发射就是在节省成本。

作为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连续两次成功首发,不仅跑出了中国航天的“商发速度”,更彰显了“商发精神”。

当火箭发射成本曲线持续下移,当卫星数据价值呈指数级增长,这场“降本增效”与“价值跃升”的双重革命,正在为中国乃至世界开启太空经济的新纪元。

2025-04-08 本报记者 谷月 1 1 中国电子报 content_13375.html 1 商业航天分论坛:开放的政策为商业航天提供新机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