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省工信厅印发的《湖南省绿色智能计算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5—2030年)》(以下简称《发展规划》)描绘了湖南高质量发展绿色智算产业的蓝图。《发展规划》指出,以绿色节能降碳增效为方向,以智能计算为核心,以多元化场景应用为牵引,促进绿色智能计算产业高端化跃升,构建“3+5”绿色智能计算产业体系。到2025年,初步实现湖南省绿色智能计算产业链补短锻长,产业规模突破1万亿元。到2030年,绿色智能计算产业将成为全省支柱产业之一,龙头企业带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日趋完善,产业规模将达到2万亿元左右。
湖南发展智能计算产业优势凸显
“三力”支撑基础坚实。湖南省能源供应、能源消纳、碳排放相关指标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大力推进算力、算法、算据、算网“四算一体”融合发展,全省总算力超7EFlops,其中智能算力2EFlops,超算算力0.2EFlops,超算水平国内领先、国际先进。集聚国防科技大学等54所本科重点院校、3个国家级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26个高性能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高层次人才1100余名。
核心产业优势凸显。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集群获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湖南“两芯一生态”体系在全国信创市场排名第一,2024年自主安全计算产业规模达2100亿元。2024年北斗规模应用产业规模达610亿元。
关联产业潜力迸发。攻克高性能异构算法等关键核心技术40余项,2024年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710亿元。集成电路整线装备国产化率达95%,2024年新一代半导体产业规模达300亿元。85英寸、100英寸以上超高清显示面板出货量全球领先,2024年新型显示产业规模突破1500亿元,低空经济产业规模达650亿元。
产业生态不断完善。出台先进计算和音视频“双十条”、北斗政策“20条”等产业政策。设立省数字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成立总规模30亿元、首批规模10亿元的湖南省金芙蓉产业引导基金数字产业子基金。深化网络安全产业园区、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试点、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示范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等国家级平台建设,长沙成为全国首批数据标注试点基地。
应用空间持续拓展。24家企业入选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打造两个国家级“双跨”(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企业产品数字化普及率达74.2%,高于全国水平6.3个百分点。长沙成为全国唯一集齐智能网联领域五块牌照的城市,实现全国首个L4级自动驾驶出租车示范运营。
持续壮大三大优势核心产业
一是集聚发展自主安全计算产业。强化自主安全计算产业作为绿色智能计算产业的骨干地位。到2025年,全省自主安全计算产业规模达到2600亿元;到2027年,产业规模突破3800亿元;到2030年,产业规模突破6000亿元。锻造先进计算“硬内核”。发展关键计算基础硬件,推进芯片技术路线整合和迭代,推动产品性能升级,支持计算芯片制造、封装、测试等生产线布局,缩小与国际先进产品差距。创新算力终端产品,加快整机产品研发生产能力。提升智能计算“软实力”。发展壮大基础软件,持续推进桌面及服务器操作系统、云操作系统、嵌入式操作系统、终端操作系统等优势基础软件迭代优化,推动国产操作系统在各行业的集成和应用适配。提升关键软件技术创新和供给能力,推进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和工业操作系统更新换代。突破下一代计算技术。加快下一代天河超级计算机系统的研发,尽快形成10E级以上计算能力。开发适配新一代国产超级计算系统的关键技术和应用软件,强化分布式计算框架、任务调度和数据处理等领域创新。前沿布局量子计算,加强量子纠错、量子比特扩展等基础技术攻关。
二是超前发展北斗规模应用产业。发挥北斗规模应用产业对绿色智能计算产业的重要支撑和应用牵引作用。到2025年,全省北斗规模应用产业规模达到800亿元;到2027年,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到2030年,产业规模突破1500亿元。提升基础产品与应用服务水平。促进天线、芯片、模组、器件、应用终端、系统集成和服务应用的创新链共享、供应链配套、产业链协同。提升大众消费领域应用感知度和普及率,丰富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平板电脑、共享出行、低空应用无人机等北斗智能终端产品形态,推动北斗定位、导航、授时等功能向电力通信、轨道交通、物流配送、健康养老、旅游出行等领域全面延伸。探索构建泛在、无缝、高精度、高可信的综合PNT(定位、导航、授时)体系,推动北斗时空信息服务向水下、深空延伸。完善产业发展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北斗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应用研发、数据服务、技术支持等公共服务,降低企业研发成本,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三是创新发展音视频产业。发挥音视频产业对绿色智能计算产业的需求牵引和融合支撑作用。到2025年,全省音视频产业规模达到2800亿元;到2027年,产业规模突破4000亿元;到2030年,产业规模突破6000亿元。发展音视频装备。研发和量产多种焦段组合的电动变焦光学镜头群,突破低畸变、超广角、大像面光学镜片加工等工艺。基于创新芯片及先进标准,发展音视频智能终端产品。巩固提升音视频内容优势。加大菁彩影像、菁彩声、中国数字版权管理、数字音视频编解码、高速媒体接口等制播技术应用,推动自主知识产权数字影棚、数字虚拟演播室、演播厅、转播车、上星站等系统应用,布局数字人、企业三维空间、影视工业化、数字孪生四条云上数字内容生产线。
加快培育五大特色关联产业
一是融合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发挥人工智能产业赋能绿色智能计算产业智能化的重要引擎作用。到2025年,全省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到850亿元;到2027年,产业规模突破1100亿元;到2030年,产业规模达到1600亿元。强化通用技术创新能力。开展类脑智能、具身智能、多模态智能等前沿基础研究,发展面向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基础理论框架体系,着力推进大模型基础架构、人机交互、人工神经网络等关键技术攻关。发展垂直行业大模型。加快开发面向人工智能的图像识别、语音识别、数据挖掘、深度学习、人机交互等复杂算法软件,面向细分行业应用提供模型库、工具集、算法包等人工智能软件集成服务。提升智能产品供给能力。大力发展智能机器人、智能运载工具、智能移动终端、数字人等智能产品,促进人工智能与低空经济、无人驾驶、灾害预警、虚拟现实、工业制造等领域加速融合。推动机器脑、机器肢、机器体、通用部件等产品研发生产,开发低成本交互型、高精度型以及极端环境下高可靠型等人形机器人整机产品。
二是跨越发展新一代半导体产业。巩固新一代半导体产业对绿色智能计算产业的基础支撑作用。到2025年,全省新一代半导体产业规模达到400亿元;到2027年,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到2030年,产业规模达到750亿元。提升新一代半导体材料创新能力。推动IGBT、宽禁带半导体等重大项目,大力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和电子专用材料,推进大尺寸碳化硅、氮化镓等晶体材料生长及量产技术,推动超硬晶体材料切割和抛光等关键核心技术,前瞻布局金刚石、氧化镓等技术研究。打造新型半导体器件供给能力。突破先进芯片设计、器件级和晶圆级封装、系统级测试技术,提升先进封测工艺和产能。以5G、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等新兴产业为牵引,着力提升射频器件、功率半导体等新型电子元器件的关键性能和效率,加速新产品产业化进程,加快形成以碳化硅、氮化镓等为代表的半导体晶圆产能。推进特色半导体装备产业化。支持创新发展半导体装备,推动离子注入机生产制造等重点项目实施,优化升级外延生长设备和高温高能离子注入机技术,助力“三束”(离子束、分子束、电子束)装备研发迭代及产业化,打造国家半导体装备产业中心。
三是精细发展新型显示产业。发挥新型显示产业的泛在算力应用牵引作用和显示设备对计算设备的支撑作用。到2025年,全省新型显示产业规模突破1800亿元;到2027年,产业规模达到2400亿元;到2030年,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突破新型显示计算核心技术。部署研发下一代超高分辨率、混合对数伽马高动态范围(HLG-HDR)、BT2020宽色域、高帧率渲染计算核心技术。推动面向4K/8K视频需求的AVS2/AVS3编解码技术迭代升级,进一步提升效率、降低功耗。加快新型显示元器件和面板发展。加快G8.5代大吨位基板玻璃等项目建设。积极招引头部企业布局OLED、Mini/MicroLED等新一代显示面板项目。
四是赋能发展低空经济产业。发挥低空经济产业作为绿色智能计算产业基础设施布局和产品服务研发新赛道的融合支撑作用。到2025年,全省低空经济产业规模突破700亿元;到2027年,产业规模达到850亿元;到2030年,产业规模达到1100亿元。提升低空经济产业能级。加快低空领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先进技术研究院等研发载体建设。拓展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加大对垂直起降航空器、飞行汽车等新型飞行器的运营支持力度,积极发展城市无人机配送、无人机运输等新兴物流方式。
五是大力发展智能衡器计量产业。发挥智能衡器计量作为绿色智能计算产业的基础工具作用,推动衡阳大力发展智能衡器计量产业,攻关关键共性计量技术,发展高端智能计量产品。到2025年,全省智能衡器计量产业规模达到180亿元;到2027年,产业规模突破300亿元;到2030年,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强化关键共性计量技术攻关。开展新型传感技术、高端核心零部件和元器件设计及制造技术等一批关键共性计量技术攻关,加强测量芯片、测量传感器、高端分析仪器及测量装备等在测量原理和测量技术方面的基础研究。发展高端智能计量产品。研发一批高精度、高效率、集成化、微型化、智能化的通用和专用仪器仪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