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微信公众号
  • 电子信息产业网
  • 微博
第03版:2025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热点解析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本报记者 杨鹏岳

图为广汽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GoMate

工作会议强调,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实施培育新兴产业打造新动能行动,推进制造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扩大北斗应用规模。因地制宜建设低空信息基础设施。开展未来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制定出台生物制造、量子产业、具身智能、原子级制造等领域创新发展政策。推进服务型制造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提升工业设计水平。

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中最具领先优势和发展潜能的重要组成部分。2024年以来,我国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和进展。截至11月末,5G基站总数达419.1万个,5G行业应用已融入80个国民经济大类。新批复组建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机器人2家国家地方共建制造业创新中心,研发出全球首个通用人形机器人母平台“天工”。按需推进低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了基于5G/5G-A的低空通信及感知网络技术验证、应用试点等工作,在新疆、黑龙江等全国多地开展了通用航空器创新应用试点工作。

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果。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企业数量超过4500家,已形成完整全面的产业基础和应用服务体系能力。算力方面,我国算力总规模居全球第二,商业化应用了一批自研的人工智能芯片,多个万卡集群也相继投入使用。

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中最具领先优势和发展潜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未来产业和平台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单志广表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为代表的技术密集度更高、发展潜力更大的新兴产业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集中体现,并以高端制造、信息技术的创新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升级,通过一体推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以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为代表的供给体系明显优化。面向新时期,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进一步强化战略引领、提升发展实效,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抢占全球产业竞争制高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先军表示,要发展破解技术约束的新兴产业,集中表现在“小软大”三方面:包括芯片、零部件、材料等物理尺寸上的“小产业”,工业软件、操作系统等知识密集和生态繁茂的“软产业”,机床、大飞机、深空深海装备等大国重器的“大产业”,集中表现在优先发展集成电路、新材料、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工业软件、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

要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联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迈向高端。中国工程院院士马永生表示,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壮大,有效释放了经济发展新动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动新质生产力快速形成,但仍面临一些问题挑战。比如,低水平投入和重复建设问题突出、财税支持覆盖面不全、金融机构信贷体系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匹配性不足等。

为此,一是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顶层设计。国家层面系统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统计工作,有效收集各地区产业、各细分领域等发展情况,以“一业一策”“一企一策”推动产业布局。二是加大对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尤其是重大共性关键技术、能源转型关键技术和碳中和技术等领域,探索制定相关补贴激励政策,通过设立产业投资基金、政府集中采购等方式扩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财税支持覆盖面。三是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科技金融体系。以现有科技金融试点产品为基础,逐步形成体系化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金融服务方案,支持科技成果转化。

未来产业高度依赖于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和颠覆性创新,其技术性能更强、效率更高、融合性更强,是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原院长白春礼表示,未来产业有以下四大特征。

第一,未来产业深度植根于前沿科技的发展与突破。最近几年,从技术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周期越来越短,速度也越来越快,使得基础科学对未来产业发展的驱动力也越来越强。第二,未来产业展现出重塑未来经济发展的重大潜力。植根于前沿科技发展产生发展的产业还处于孕育期,从技术发展逻辑上看,也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还将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还可以带来新的产品和服务,激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来创造大量新的市场、新的需求。第三,未来产业具有不确定性,而且需要持续高强度的投入。未来产业依赖于前沿科技的发展,而这些技术往往处于探索阶段,存在较高的不确定性,需要持续性、高强度的投入。第四,未来产业在创新生态和学科融合发展中产生。未来产业通常都是有多种技术和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的结果,是多个学科领域融合、协同中发展的,既需要自身领域的重大突破,也依赖于相关领域的科技进展和突破,这些生态系统包括科研机构、大学、企业、风险投资以及政府支持政策。

谈及未来产业的机遇与挑战,白春礼强调,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突破需要进行前瞻的布局。同时,希望企业能够更多关注基础研究。企业要高度重视学术领域新的进展,加强产学研的合作。

未来产业是长周期的产业,需要产业政策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建立产业公平竞争的生态。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未来产业发展,多次强调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当前,我国未来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产业布局逐渐清晰,政策力度持续加大,平台载体建设提速,各地也加快布局,探索出一系列重要创新实践发展模式。但我国未来产业发展仍存在关键核心技术相对落后、成果转化机制有待完善、区域布局尚未明确等问题。”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刘文强表示。对此,他提出几条建议:一是聚焦细分赛道,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二是加快成果转化,优化产业生态体系;三是加大资本支撑,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四是优化产业布局,加大典型案例推广。

2024-12-28 本报记者 杨鹏岳 1 1 中国电子报 content_12516.html 1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