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会议提出,加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启动实施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行动。加强重点行业企业技术改造,推进重点行业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管理创新。深入实施制造业卓越质量工程,加强制造业品牌培育推广。
传统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盘、筑牢产业体系的“压舱石”,运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老树”正在绽放新芽。2024年,我国大力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既拉动了相关投资,又增加了先进产能、提高生产效率。1—11月份,我国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8.5%,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5.8%,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65.3%。截至12月12日,大规模设备更新带动我国老旧设备更新200多万台(套)。目前,我国重点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已达到80.1%、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62.9%。
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之下,传统产业的制造单元、加工中心、产线等全业务流程数字化改造步伐加快,截至目前,5G应用已融入80个国民经济行业大类,“5G+工业互联网”项目超过1.5万个,在10大行业形成了20大典型场景,应用已从生产外围辅助环节逐步深入至生产核心控制环节。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赋能新型工业化发展取得新进展,厂区智能物流、机器视觉质检、无人智能巡检等一大批典型应用场景相继落地。截至目前,我国已累计培育421家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建设超4000家5G工厂,万余家省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陆续建成。
随着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向纵深推进,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等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涌现,以国家标准引领新型产业评估体系,对于指导产业发展和政策制定至关重要,将有效释放标准倒逼和引领的效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在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李爱仙看来,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要聚焦北斗、人工智能、物联网、工业机器人等重点赋能领域,协同推进新兴技术和传统产业标准制修订,不断提升标准体系的开放融合水平。同时,加快制修订能源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碳足迹、循环利用等重点标准,下大力气打通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质量基础链条。
“链主企业在传统制造业重要产业链中起到龙头枢纽作用。”赛迪智库规划研究所副所长李杨表示,要积极引导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联动上下游企业开展协同改造。建立大企业“发榜”中小企业“揭榜”的工作机制,基于市场原则进行合作,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合力,攻克一批产业技术难题。加快应用场景建设,探索数字孪生生产线、液态化组织、柔性供应链等新应用,塑造企业创新能力。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全面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在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列。
推进重点行业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管理创新,可以通过产业集群来实现——通过共享资源、协同创新和技术交流,有效推动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邱灵建议,以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为引领,推动产业集群和园区载体数字化转型,探索平台化、网络化等组织形式,发展跨物理边界的虚拟园区和集群,构建产业数字化新生态。优化传统产业区域布局,加强制造业有序转移的统筹协调。发挥中外中小企业合作区等载体作用,推动技术、装备、标准、服务等协同“走出去”。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还要注重对接消费需求。邱灵表示,实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需要以需求为导向优化供给,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记者还关注到,当前,我国制造业企业,尤其是传统行业企业,还面临“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同时在中小企业中还普遍存在质量观念落后、质量管理能力薄弱等问题,整体上仍处于中低端的格局。这就需要制造业的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以卓越质量为牵引,对发展方式进行再造,提升质量管理能力和产品质量水平,这是补齐短板、拉长长板、锻造新板的战略选择,也是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现实需要。
对此,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副所长王勇表示,要积极落实工信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的《制造业卓越质量工程实施意见》,引导企业强化质量设计和中试验证,重视从设计源头提升产品质量,增强制造过程质量控制能力,提升产品制造的一致性、稳定性;实施基础产品可靠性“筑基”和整机装备与系统可靠性“倍增”行动,提高以可靠性为核心的产品质量,增加高品质产品和服务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