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微信公众号
  • 电子信息产业网
  • 微博
第02版:2025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热点解析

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本报记者 张心怡

图为我国第一款单通道干线客机C919

工作会议强调,要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深入实施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创新攻关组织模式,尽快形成一批带动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建立完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和创新型中小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等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加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布局建设一批国家制造业中试平台、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实施国家高新区新赛道培育行动,推动一批省级开发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加快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国家统一技术交易服务平台建设,建设一批高水平科技型企业孵化器。

2024年,我国产业科技创新取得一系列突破,C919累计交付14架,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点火成功,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正式入列,“嫦娥六号”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建成并首发成功,300马力级无级变速拖拉机量产应用,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达33家,高新技术企业达46.3万家。

产学研合作、大中小企业融通的联合攻关,是重大项目实施和核心技术攻关的重要保障。

12月19日,国产大飞机C919累计承运旅客突破100万人次,成为中国蓝天梦的又一个里程碑。立项至今,全国1000多家企事业单位、30多万人参与了大飞机研制。在诸多核心技术和论证环节上,都不乏产学研各方联合攻关的身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两次承担大型飞机重大科技专项论证组织工作,并参加了中国商飞大型客机联合工程队,是我国高校第一次从立项论证开始就深度融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荣表示,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必须构建问题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强化对问题背后的底层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的集中攻关,为确保重要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安全可控提供科技支撑。强化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更加紧密合作,聚焦产业创新的共性科技问题开展联合攻关,加快形成企业“出题”、联合“答题”、市场“阅卷”的协同合作机制。

企业是产业主体、市场主体和创新主体。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和创新型中小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等优质企业在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加大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已成为全国各省份当前和未来的重点工作。2024年,广东省新增60家企业入选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增量排名全国第一;新认定357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025年,广东省将构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继续推动一批有质量的小微企业上规模。重庆市2024年新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2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4家。2025年,重庆市将加快推动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改革,形成从初创期、成长期、发展期到跨越期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

江西冠英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江西省专精特新企业”。冠英科技集团副总裁刘明月表示,江西省专精特新企业服务专员致力于让更多专精特新企业“知、懂、用、享”各项惠企政策,会第一时间进行政策宣贯并提醒企业申报。此外,服务专员会将各地市的产需信息及时推荐给专精特新企业,追踪询问项目落地的难点并给予帮助。“

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就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建设一批国家制造业中试平台,对加快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创新成果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馈源系统是天线的“心脏”,负责发射机和天线之间的信号传输。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九研究所(以下简称“39所”)研发的超高频段馈源系统因为加工装配精度极高,很长时间无法实现从图纸到实物的精准转化。在通往量产的道路上,39所承建的陕西省特种电子装备柔性中试基地起到了关键作用。基于中试基地,39所团队日夜攻关反复试验,找到了成功量产的工艺方法。目前该馈源系统已经成功应用于卫星通信和遥感探测。

中试是把处在试制阶段的新产品转化到生产过程的过渡性试验,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关键环节。2024年,工信部印发了《制造业中试创新发展实施意见》《新材料中试平台建设指南(2024-2027年)》。《制造业中试创新发展实施意见》提到,到2025年,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试平台5个以上,一批自主研发的中试软硬件产品投入使用,中试对制造业支撑保障作用明显增强。

以汽车芯片为例,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汉明阐述了中试平台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的重要性。他表示,汽车芯片需要制造设计一体化的中试平台,以支持小批量、多品种、定制化的需求。中试平台支持虚拟制造,实现跨行业渗透。在eFlash解决方案、高精度电阻开发以及NOR技术改进等领域,已有中试平台的成功案例,展示了中试平台在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方面的优势。

国家高新区自诞生以来就肩负着“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初心使命,是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的主阵地。

2024年12月,工信部发布2024年国家高新区评价结果,中关村科技园区在综合评价中位居首位,并在高技术产业营业收入、人均技术合同成交额、优质企业数、营商环境四个单项评价中位居全国第一。近50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600家联盟协会、民非组织,以及上千家法律、会计、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厚植科创沃土,催开中关村科技与产业的创新之花。2023年,中关村新注册科技型企业达5.15万家,平均每天诞生超过140家科技型企业。

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张继红表示,近年来,国家高新区不断深化改革探索,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密切对接,综合实力快速提升,为新时期高水平推进新型工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4-12-28 本报记者 张心怡 1 1 中国电子报 content_12513.html 1 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