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甘肃工信系统凝心聚力强工业,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全省工业经济保持了稳中提速、稳中进位、质效齐升的良好势头。
2024年工作进展情况
一是工业经济稳中有进。制定《10个重点行业稳增长实施方案》《工业经济稳增长40条措施》,建立以“省市县三级周月调度”为重点,以“细分行业和要素保障月调度”为支撑,以“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现场调度”为补充的全方位、全覆盖工业调度体系,一以贯之抓停产企业复产、欠产企业达产、重点企业稳产、新建项目投产、市场主体培育。1—10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1.4%,超出全国平均水平5.6个百分点,连续4个月居全国第2位;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1%,超出全国平均水平3.8个百分点,居全国第8位,连续46个月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全年实施工业和信息化项目1121项,年内计划投资1866亿元,1—10月完成投资1556亿元,重点工业项目累计建成投产281个,新增产值245亿元。
二是产业韧性持续提升。持续推进“1+N+X”行动,“7+1”条产业链实施重点项目178项,年度计划投资447亿元,1—10月已完成投资396亿元。完成产值8838亿元,提前完成目标,其中冶金有色、新材料、装备制造保持20%以上的增速,工业母机产业链攻关任务进展顺利,超出国家调度目标4个百分点。培育认定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12个,培育1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8个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三是转型升级稳步实施。实施310项“三化”改造项目,1—10月完成投资213.9亿元,累计完成投资773.9亿元。制定《甘肃省推进工业领域设备更新专项行动方案》,储备库项目1262个,总投资3843亿元,设备投资2055亿元。制定《甘肃省工业领域智改数转网联三年行动计划》,从企业、行业、园区三个维度,加快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四是创新活力持续增强。累计建成国家级创新主体48家、省级656家,产业链龙头企业牵头组建11个创新联合体,研发国际国内领先技术89项。加快建设中试和应用验证平台,建立产品研发与成果对接“一个机制”,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工业企业组建“一个联盟”,政策资金支持“一个保障”,科研成果产业化交流“一个平台”,即科技成果转化“4个1”体系,首批发布科技成果220项、技术需求101项。着力提升工信领域新质生产力,制定《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布局建设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发展。
五是数字赋能持续见效。以省政府名义召开“全省数字化转型推进新型工业化现场会议”,分层次、分领域开展企业数字化转型诊断服务,力争2027年规上企业数字化转型能转尽转。AI算力产业链生态初步形成,预计年末全省算力规模将达到50000P以上,人工智能服务器、PC机及服务器产能将分别达到8万台和18万台;集成电路年封装能力达到600亿块。新培育认定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31个,5G全连接工厂12家、智能制造优秀场景62个、促进中心4个。截至目前,新建成5G基站1.8万个,累计建成7.6万个。
六是企业培育量质齐升。深入落实《甘肃省“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提升若干措施》,新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44户,累计692户;新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户,累计增加到5户;累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5户,新增入规企业506户,累计达到3130户。营造中小企业发展良好环境,开展“一起益企”行动,服务企业8.85万家(次);1—10月,规上工业中小微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7%,拉动全省规上工业增长5.7个百分点,贡献率49.8%。
七是产业转移稳步推进。1—10月,工信领域招商到位资金3293亿元,预计全年完成3600亿元目标,增长25%。推动“2023中国产业转移对接活动”签约项目落地,截至10月底,110个项目已开工建设,开工率67%,完成投资212.4亿元。高规格成功举办“2024中国产业转移对接活动”,签约项目195个,总金额3062亿元,增长20.7%。
八是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落实“包抓联”“六必访”制度,实现“干部全覆盖、企业全覆盖”。举办“政银企保”融资活动,累计为7万户企业授信4029亿元,发放资金1400亿元,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2025年工作重点
2025年,全省工信系统将聚焦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省、产业兴省,持续推进“强工业”行动和新型工业化,加快构建具有甘肃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是坚持稳中求进、精准调度,推动工业经济稳增长。健全省市县三级工业运行调度机制,开展周月调度,突出问题导向和监测预警,提升调度针对性和精准性,一以贯之抓停产企业复产、欠产企业达产、重点企业稳产、新建项目投产、市场主体培育。实施5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1314个,年度投资约1950亿元。
二是坚持规划引领、项目带动,持续提升产业韧性。谋划编制“十五五”发展规划及实施机制。抢抓国家“两新”“两重”政策机遇,持续推进“1+N+X”专项行动,谋划实施“7+1”条产业链重点项目150个。深入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提升行动,加快河西走廊新能源基地建设,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
三是坚持新旧并进、改旧育新,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一体推进设备更新、工艺升级、产品迭代,推动石化产业、冶金有色、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培育壮大新材料、电子芯片、同位素、核用材料、新型储能等新兴产业。加速布局人工智能、氢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生物合成等未来产业。
四是坚持创新引领、科技赋能,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发挥科技成果转化“4个1”体系作用,加强科技成果和技术需求对接,打造15个通用化试验验证和中试平台,支持打造一批标志性产品和典型应用场景。
五是坚持数字赋能、提质增效,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试点,推进兰州、酒泉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建设,依托天水华天等重点企业,打造国家西部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基地。依托金昌电池材料优势,建设新能源电池生产基地。加快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甘肃)建设,深化“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培育建设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
六是坚持抓大育小、梯度发展,支持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实施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工程,加强入规企业培育力度,打造一批创新型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促进大中小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
七是坚持筑巢引凤、招引活水,有序承接产业转移。深入实施“引大引强引头部”,重点在新材料、电子芯片、同位素、核用材料、新型储能、人工智能、生物合成、源网荷储等领域建链备链。
八是坚持优化环境、助企纾困,切实加强服务保障。持续抓好“包抓联”“六必访”,常态化推进“政银企保”,推进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账款清欠,加强煤电油气等要素保障,做好迎峰度夏、迎峰度冬能源保供工作。狠抓安全生产,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提高工业企业本质安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