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全省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创新工作方法、转变工作作风、增强工作实效,全力抓投资、上项目、强产业、促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坚定不移把工业立起来。
2024年重点工作
(一)工业经济稳中有升。健全服务企业工作机制,出台“优环境、促发展”20件实事、减轻企业负担“15条”等惠企措施,协调解决企业难题5000多个,组织开展产需对接活动50余场,1—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2%、高于全国平均1.4个百分点。开展重点项目攻坚行动,谋划实施项目5376个、计划总投资2.1万亿元,其中亿元以上工业项目个数增长8.4%,比上年同期提高16.2个百分点,1—11月工业投资增长18.9%、高于上年同期8.5个百分点,居全国第四位。推进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累计获批国家设备更新再贷款项目892个、计划总投资3508.4亿元,1—11月工业领域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增长17.7%,对全省工业投资贡献增长率达22.6%。
(二)主导产业提质升级。推动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建立全国首个废钢铁与短流程电炉钢产业联盟,率先开展钢铁行业转型金融工作。推进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深入实施电子信息产业三年“倍增”计划,石家庄、沧州、雄安新区成功入选国家北斗规模应用试点城市、数量全国第一。1—11月,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和新材料产业分别增长13.6%、9.9%和10.4%,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增长22.5%,锂离子电池、集成电路和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86.4%、1.17倍和1.64倍。
(三)特色产业焕发活力。推动“共享智造”赋能,出台《河北省特色产业集群“共享智造”行动方案》,制定共享“领跑者”标准,建立共享核心企业培育库,推动60个产业集群的95家企业建设共享工厂,打造唐山百川机器人等3个共享智造标杆,集群内合作企业生产效率提高35%、成本下降10%、利润提高15%。加速培育“领跑者”企业,新培育“领跑者”企业205家、累计达608家,带动集群内协作配套3211家。健全梯度培育体系,制发特色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工作指引,新增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26家、总数达39家,1—10月107个重点集群实现营业收入2.68万亿元、增长8.8%。
(四)创新驱动彰显成效。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组织实施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未来产业等5个省级科技重大专项。加强创新主体培育,累计认定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超1万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5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616家、单项冠军企业741家,争创国家级“小巨人”企业409家、制造业单项冠军30家,33家企业入围2024年中国制造业500强。推进高新区高质量发展,1—10月全省高新区实现营业收入25583.4亿元,同比增长11.9%。
(五)智改数转赋能增效。加快制造业数字化改造,制定工业互联网促进数字化转型导向目录,实施数字化改造项目301项、投资额141.7亿元,培育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77个,河北成为全国唯一钢铁行业场景数字化转型试点省份、全国首批数字化供应链贯标试点。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印发《河北省推进5G轻量化(RedCap)技术演进和应用创新发展专项行动计划》,新增5G工厂64个、总数155个,累计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329个。持续推动企业上云用云,新增企业上云供给资源池服务商36家、累计102家,上云企业超10万家,企业工业设备上云率和综合算力指数均居全国第一。
(六)绿色转型取得实效。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开展全国唯一省级绿色工厂“企业绿码”试点,制定《河北省绿色工厂星级评价导则》地方标准。推进节水节能降碳,编制全国首个《绿色低碳钢材产品评价导则》。推动资源综合利用,组织京津冀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对接活动,制发推动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实施方案。
2025年工作思路
2025年,全省工信系统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论述精神,全面深化工信领域改革,聚焦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坚持产业科技创新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双轮”驱动,做强主导产业、做优特色产业、做大优质企业,加快打造结构优化、多极支撑的制造强省,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
(一)益企惠企优服务,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一是强化监测调度。健全政企沟通机制。开展常态化监测调度,加强生产、效益、先行指标关联匹配性分析。二是强化产需对接。持续完善省内优质产品供给和企业需求清单。针对性开展上下游供需对接。三是强化包联帮扶。持续深化厅领导包联各市工作机制,继续开展“进县入企”服务指导活动。
(二)锻长补新添动能,推动产业扩量提质增效。一是巩固传统优势产业。持续推动钢铁、石化化工、食品等传统产业向高端材料产品转型。二是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充分发挥环京津优势,持续推动“卡点”攻关、“堵点”招商,制定京津冀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行动方案。三是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加强前沿技术跟踪研究,强化新领域新赛道技术供给,推动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
(三)协作融通增动力,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一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重点产业链创新专项,组织产业链骨干企业牵头开展重大技术攻关项目。开展工业领域“揭榜挂帅”。二是推进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制发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建立综合评价体系,构建竞进比拼机制。利用京津冀国家高新区联盟,推动京津冀高新区协同发展。三是打造高能级创新载体。围绕重点领域,布局建设1~2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四是推进产学研用融合创新。开展创新成果转化“双百工程”。完善“三首”产品应用保险补偿机制,认定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100个以上。
(四)乘“数”而上促转型,加快推动数实深度融合。一是实施企业数字化转型“十百千万”工程。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10个“数字领航”企业,培育100个先进级智能工厂,实施8000项数字化转型重点项目,推动一万家企业上云。二是推动重点行业“链”式数字化转型。开展大模型赋能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建设钢铁行业场景数字化转型国家试点。三是提升园区集群数字化水平。推进高新区、特色产业集群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石家庄、唐山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建设。四是强化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做好5G工厂建设培育。实施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立冀贯通”行动。开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创A行动。
(五)抱团共享立标杆,促进特色产业集群提档升级。一是培育壮大“领跑者”企业。全省“领跑者”企业总量保持在650家以上。二是加快发展“共享智造”。制定“共享智造”工作指南,建立“共享智造”评价体系。三是加强集群梯度培育。建立集群评估管理机制,培育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10家以上,全省特色产业集群营业收入突破5万亿元。
(六)减“碳”增“绿”强质效,加快全流程绿色发展。一是实施低碳发展行动。编制制造业绿色低碳先进工艺技术装备推荐目录。开展工业节能诊断服务活动,全年诊断企业200家。二是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全面开展省级绿色工厂分级评价和“企业绿码”试点,创建省级及以上绿色工厂100家以上。三是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开展工业固废评价。持续开展废钢、废塑料、废旧动力蓄电池等行业再生资源规范管理。
(七)挖潜稳存蓄后劲,夯实工业投资“压舱石”。一是实施新一轮“千项技改”工程。聚焦先进设备更新、数字化转型等方面,实施技术改造项目3000项以上。每月对10亿元以上项目、重点产业支撑项目逐个跟进服务。二是强化金融科技赋能。加强政银企保对接沟通,帮助解决项目问题。三是开展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
(八)抓大育小强主体,支持优质企业竞相发展。一是加强龙头企业培育。建立龙头企业联系服务机制,筛选100家产业龙头企业建立服务库。二是促进专精特新发展。建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库”“‘小巨人’企业后备库”和“瞪羚企业基础库”“独角兽企业培育库”,派驻科技特派团“一对一”为“小巨人”企业解决人才、技术等需求。制定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研发人员、高新技术产品归集工作指引。三是健全企业服务体系。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工业企业、中小企业贷款余额超过3.6万亿元。开展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专项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