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大力实施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行动,电子信息、食品轻纺、能源化工3个产业规模超过了万亿元。”近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强表示,四川正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把人工智能作为一号创新工程
记者在发布会上了解到,四川把人工智能作为一号创新工程。
据四川省科技厅厅长吴群刚介绍,四川目前有两家国家级算力平台,有1100余家人工智能企业,还有27所高校也开设了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四川把发展人工智能作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先行之举,集中力量打攻坚战。在具体的做法上,主要是从技术、政策和改革三个方面下深功夫。
在推动技术创新方面,瞄准智算芯片、算力服务器、算法模型等重点领域,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攻关,争取加快突破一批原创性技术。
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方面,四川整合各方面政策和资源,超常规最大力度精准支持,特别是对那些有潜力、有情怀的企业,让政策支持一步到位。
例如四川支持清华大学、四川大学和成都蓉创公司等,把省内外优势力量整合在一起,特事特办组建了四川省智能感算技术创新中心,短时间内就集聚起了芯片、算法、机器人等领域的创新人才300多人,快速构建起了一个创新链集群。
在用好改革关键一招方面,以机制创新突破体制障碍。四川坚持小切口、大纵深,畅通教育、人才和科技的良性循环,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
日前,四川成立了四川省人工智能学院,省内院校以及华为、腾讯等重点企业共同参与,实现了人才培养的多校联手、校企联动,人才使用的供需衔接、产教融合。四川将努力探索更多新机制、新模式,用改革之力来推动人工智能发展不断开拓新局、乘风而上。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吴群刚表示,四川一直以来都很重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今年春节后,开年第一会,省委省政府就召开了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对相关工作进行全面部署。结合四川的实际,总的来说主要是坚持“两条线”齐头并进。
一条线,是推动前沿技术的产业化落地。近年来,四川大力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的“聚源兴川”行动,支持中央在川院所、大学,与本地企业牵手合作,让创新成果就地转化,效果明显。
另外一条线,是推动传统产业的高端化升级。充分发挥科技“助推器”作用,做好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三篇文章,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提质、增效,让老底子焕发出新活力。例如,位于四川德阳的东方汽轮机公司,建成了能源装备行业首个5G数字化工厂,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让全厂9个车间、21条生产线、1500余台机器智能化运作,其中一个传统焊接工序车间,通过这样的技术改造,人均效率提高了3倍,同时碳排放每年减少了380吨。
未来,智能化工厂、数字化车间在四川会越来越多,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发展将会精彩纷呈。
川渝产业协同方兴未艾
今年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第五年,四川省发展改革委主任代永波在发布会上表示,双城经济圈建设实施以来,硕果累累。2023年“双圈”经济总量达到了8.19万亿元,以全国2%的国土面积贡献了6.5%的经济体量,作为国家发展战略腹地的承载能力明显增强。
川渝科教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较好,携手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产业配套链、要素供应链、产品价值链、技术创新链“四链”融合,启动实施了成渝地区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提升行动,已经迸发出“1+1>2”的协同效应。
四川着力做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特色消费品4个万亿元级的“当家”产业,在产业配套、平台建设、品牌培育等方面协同发力,世界级产业集群崭露头角。成渝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是全国首个跨省域国家级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产值占全国的七分之一。四川新型显示面板出货量居全国第三,全球近20%的柔性屏幕贴上“四川造”标签。
代永波表示,川渝产业本来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地注重打造共生共赢的产业生态,产业协同发展的态势越来越明显。400余家的汽车零部件企业相互服务整车配套,全域配套率达80%,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四川时代和重庆长安汽车共同组建时代长安,“四川造”的动力电池正源源不断地装上“重庆车”。
四川和重庆正在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共同打造了3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4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深地暗物质实验室、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产生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研成果,正在加快推广应用。当前,两省市一体化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积极承接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积聚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川渝产业协同符合自身发展需求,也符合产业发展的规律,方兴未艾,前景十分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