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2023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 特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稳定工业经济大盘 推动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取得新突破
稳中求进提质扩量 努力开创黑龙江工业强省建设新局面
编辑:诸玲珍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23年1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稳定工业经济大盘 推动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取得新突破

辽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图为华晨宝马大东工厂BMW5系总装车间
 

2022年以来,辽宁省工信系统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特别是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工信部的指导和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力稳定工业经济大盘,深入推进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加快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全省工业高质量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

2022年重点工作及成效

工业经济加快恢复。面对年初疫情散发不利局面,成立专班,解决企业配套供应、物资运输和员工返岗等问题,加快企业复工复产。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发布重点企业“白名单”554户,协调10个省市解决12户头部企业51家供应商供应不畅问题。加强要素保障,抓好电力保供。目前,全省工业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规上工业增加值当月增速以及用电量等指标连续增长。

有效投资持续扩大。坚决扛起维护国家产业安全政治使命,落实“十四五”规划部署,建设装备制造、石化、冶金三个万亿级产业基地,实施总投资5000亿元的236个项目。围绕数字化转型、绿色低碳等领域,支持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加强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服务,协调解决产能置换、能耗指标、节能评估、环评、安评等问题,推动华晨宝马产品升级、三一重型装备灯塔工厂等项目投产达效。目前,全省工业投资已连续23个月正增长,工业技改投资居全国前列。

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制定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三年行动方案,建立由省政府领导牵头推进的重点任务落实机制。改造升级装备制造等“老字号”,建设152家省级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高端装备营收占比提高2个百分点。深度开发石化、冶金、建材等“原字号”,发展精细化工、新材料,加快菱镁产业转型升级,冶金新材料营收占比提高1.8个百分点,化工精细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等“新字号”,沈阳市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集群进入“国家队”,世界最大的风洞主压缩机等一批大国重器在辽宁问世。

两化融合不断深化。坚持场景驱动、平台助力、网络支撑、打造生态,加快数字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建成应用场景1118个,17个场景获评国家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全省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数量居全国第二位,沈阳“星火·链网”超级节点上线运行,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达到65个,全省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59.3%,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76.0%,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成功举办2022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被誉为该领域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国际元素最丰富的行业盛会。

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稳步提升。坚持锻长板、补短板、强基础,加快形成以头部企业为主体、链条企业集聚的产业集群生态圈。加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208个项目获省首台(套)保险补贴1亿元。推动头部企业开展“整零共同体”示范。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培育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1个,新型流体机械等3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广666项创新产品。

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取得突破。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着力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新建省级绿色制造单位102家,累计436家,沈鼓入选国家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建立129家企业能效清单目录,推动节能技术改造。推动绿电交易在全国率先起步,交易电量居全国首位。促进资源综合利用,6个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项目建成投产,新增固废消纳能力1165万吨。扩大再生资源产业数字化平台试点示范,完成废钢交易量30余万吨,交易额超10亿元。

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落实帮扶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若干措施,以推动“专精特新”为重点,推动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6家,14家获评国家重点“小巨人”企业,培育省级产品1105项、中小企业556家、“小巨人”企业310家。8户企业获评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省级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9家和12家。

2023年工作思路

202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之年。辽宁工信系统将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工信部的指导下,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目标,持续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在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中当先锋、打头阵,以工业率先振兴引领和支撑辽宁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为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贡献辽宁智慧和力量。

一是加大稳增长工作力度,推动工业经济稳步回升。紧紧抓住运行和投资两条主线,采取超常规举措,保障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稳定运行,煤电油气运等生产要素及芯片等关键零部件稳定供应,确保第一季度实现“开门红”,努力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目标。

二是建设万亿级产业基地,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建设先进装备制造基地,促进市场应用和产品升级,提升装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建设石化和精细化工基地,保障中石油在辽炼厂稳定生产,推进重点“减油增化”“减油增特”项目建设,规范化工园区发展。建设冶金新材料基地,优化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增加特钢产量,提升产业集中度,推动钢铁产业向沿海布局。

三是发展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培育壮大数控机床、集成电路装备等省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做强做大沈阳机器人及智能制造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特色产业园区、配套产业园区。加强产业链建设,绘制驻辽央企产业地图,梳理供应链上下游图谱,加强与国家重点产业链对接。提升头部企业本地配套能力,推进“整零共同体”建设,推动“链主”企业与上下游联动发展。

四是促进高端化转型,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围绕工业“六基”,推进50个重点项目,开展协同攻关。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围绕工业母机、集成电路装备等重点领域,推进一批重点攻关项目。实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创建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支持重大新产品规模化生产。

五是加快数字化转型,增强产业发展新优势。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培育“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和“双千兆”产业园区,扩大标识解析+“星火·链网”应用规模,推进20个5G全连接工厂建设。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省级平台达到80个以上。培育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10家以上,新建60个省级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高质量办好2023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

六是推进绿色化转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能源消费低碳化,推进装备升级、清洁生产、超低排放等绿色低碳改造项目,鼓励企业参与绿电交易。推动生产过程绿色化,开展重点行业能效标杆水平达标。促进资源利用循环化,推进20个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项目,建设鞍山、本溪等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

七是壮大中小企业,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实施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梯度培育,培育30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推进1000户企业“小升规”,持续提升实体经济规模。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培育一批省级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开展银担企对接等活动。组织“精益管理进千企”活动,开展在线培训和对标游学,不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下一篇4  
  


电子信息产业网 http://www.cena.com.cn
中国电子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路66号赛迪大厦8层 邮编:100048
订阅电话:010-88558892 | 88558816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