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2018世界VR产业大会 特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VR技术应能随意构想不可能环境
VR应用最大挑战是空间重构
以混合VR节目提供沉浸式体验
沉浸式计算让VR无缝集成
人与社交机器人形成混合社会
编辑:刘晶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10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工程院院士丁文华:
以混合VR节目提供沉浸式体验

本报记者 刘晶
 

10月19日,在2018世界VR产业大会主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丁文华在题为“VR在内容消费产业链的再定位”的演讲中,对影视VR节目提出建议。他认为,要基于VR的头戴式显示器(HMD)设备推出混合节目,提供片段式VR体验,如在冬奥报道中推出运动员视角的滑雪片段,观众可以体验从雪山滑下的极速体验,而整体的叙事性则通过常规节目保证。

丁文华说,VR最初是以娱乐消费电子产品出现,并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产品硬件,现有的HMD(头戴式显示器)产品已经较初期有较大提升,可支持较长时间的VR体验,但业界仍缺乏统一的用户体验质量的评价标准。二是内容软体,还要进一步加强生产基础条件,完善创作理论、丰富创作手段。

丁文华表示,从电视节目特性看,电视新闻是现实的客观性图像展示;电视专题是纪录片模式,叙事性和细节描述多;电视剧是电影手法的全面应用,时间和容量跨度更大;电视综艺则是节目全方位的过程展现;体育转播,则是即时性、客观性、全方位、全过程展现。而VR采集由多个摄像头集成拍摄,VR缝合是图像匹配拼接,主要有实时缝合和后期缝合。在VR互动中,一个人即使身体不动仅头动,也需要三个自由度,如果要全身动起来,需要引入6个自由度。

谈到VR的技术特点及适合的节目,丁文华认为,一是视角全方位、全视角,可感知观赏者位置,形成主观视角图像;二是从拍摄特点看,通常是固定点拍摄,镜头定焦不能变焦,没有“摇”的操作;三是在镜头语言上,通常描述全景,不支持中、近景描述。这些特点导致VR对电影后期的蒙太奇展现是受限的,也影响叙事性,现在VR拍摄适合制作主观镜头的片段式图像。

提到VR节目的制作,丁文华提出可以基于HMD提供混合节目,在片段式的VR体验节目中,模拟实况场景中指定位置的观看体验,如音乐会中的黄金位等;HMD也可将传统2D/3D内容直接投放至观众眼前,形成超高清大屏观看效果。在超高清节目中,主体为常规4K节目以保证叙事性完整,节目中穿插VR片段提供沉浸式体验。

丁文华还建议可以利用IBB技术收看常规节目,例如在冬奥节目中,将与节目内容相关的VR片段通过互联网推送至VR移动收看终端,用户可以戴上VR设备,以运动员视角,感受从雪山上滑下的极速体验。针对HMD参数设计,丁文华认为HMD设备360度图像显示分辨率每只眼建议入门级达到2K,推荐达到4K,增强型达到8K。

丁文华认为,VR是全新的数字创意领域,需要艺术创作理论和技术实现手段来支撑节目制作;要充分发挥现有系统优势和潜力,打造“节目+VR“新业态;要认真规划VR的创作定位,扬长避短,实现VR与内容消费产业链的完美融合。

 
3上一篇  下一篇4  
  


电子信息产业网 http://www.cena.com.cn
中国电子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路66号赛迪大厦8层 邮编:100048
订阅电话:010-88558892 | 88558816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