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2025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同志座谈会召开,总结上半年工作,分析当前形势,部署下一阶段重点任务。《中国电子报》将聚焦巩固工业经济基本盘、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行业治理现代化水平等方面,推出“2025年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系列述评”,敬请关注。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和增长引擎,工业稳则经济稳。今年上半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和增速稳步提升——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其中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0.2%和9.5%……这份成绩单既体现了总量增长,更彰显了结构优化,充分印证了我国工业经济基础坚实、韧性强劲、创新活跃的鲜明优势。
当然,当前保持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和高质量发展仍面临不少挑战,外部环境急剧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增加,重点产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近日,2025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同志座谈会在京召开,将“全力巩固工业经济基本盘”列为今年下半年的首要任务。下一阶段,全国工信系统要在巩固基础、提升品质、培育动能三大方向持续发力,以久久为功的韧劲确保全年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全力巩固工业经济基本盘,要实施新一轮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行动,充分发挥工业大省引领作用。
推动工业经济持续平稳增长,重点在行业,关键在地区。上半年,我国重点行业支撑作用明显,电气机械、汽车、电子、通用设备、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增长较快,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进一步提升。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分别达到35.5%和16.4%;工业大省“挑大梁”作用突出,10个工业大省中,福建、安徽、河南、湖南实现8%以上的增长;8个工业大省利润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个大省实现两位数增长。
“稳住这些重点行业,基本上就稳住了工业经济。”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陶青表示。这些重点行业的增加值合计占规上工业七成左右,都具备产业链长、关联度高等特点。一方面,着力恢复和扩大重点领域需求,促进投资、消费、出口共同发力。另一方面,稳产业、育企业、建标准,着力提升高质量产品应用服务能力。
地方与产业之间需要强化合作、统筹联动,重点行业和重点地区更要发挥“顶梁柱”应有的支撑引领作用。各个工业大省已明确下半年发力方向:浙江提出,将牢牢把握415X先进集群这一“主战场”和构建浙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一“大目标”,跑好下半场;山东明确,将跟进调度年内新增产值亿元以上增量项目和重点减量监测企业;湖南指出,将提升关键零部件供给和主配协同水平,培育绿色智能计算等万亿元级产业;福建表示,将出台新一轮人工智能产业扶持政策,推进20个左右重点行业垂直模型建设。
下一步,在重点行业方面,要重点实施新一轮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建材等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对症下药”推动重点行业着力调结构、优供给、淘汰落后产能。如通过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提升智能化水平,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对资源依赖性强的“能耗和碳排放大户”,要侧重巩固去产能成果,推进行业绿色化转型。在重点地区方面,各个工业大省大市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将特色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避免盲目跟风、资源浪费,摒弃“捡到篮里都是菜”的错误做法,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
全力巩固工业经济基本盘,要丰富和优化产品供给,不断激发多样化、差异化消费能力。
上半年,“国货潮品”受到消费者欢迎:国内厂商研发的AI手机、AI电脑、AI眼镜等人工智能终端已超百款,今年“6·18”期间,京东平台AI眼镜的成交量同比增长7倍;前6个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96.8万辆和693.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1.4%和40.3%,在新车销量占比达44.3%。这也带动相关行业产值和利润“齐升”,上半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2%,1—5月,装备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7.2%;上半年,规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1%,实现利润同比增长3.5%。
“提振消费关键在于优化供给。但当下产业供需错配,传统低端产能过剩,中高端产品供给乏力现象仍然突出。”赛迪智库消费品工业研究所研究人员张笑表示。如2024年我国乘用车高端市场自主品牌市占率仅31%。产品质量体系欠佳,绿色供应链建设滞后。此外,智能穿戴设备虽品类繁多,但能真正满足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需求的产品占比较低,这本质上是供给侧对需求变化的响应速度不快和创新能力不足。
下一步,要优化巩固“供给创造需求、需求牵引供给”的良性循环机制。一方面,要加大对市场主体创新研发的支持力度,培育一批美誉度高、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品牌,鼓励企业在材料、设计、功能等方面创新突破,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不断丰富高质量产品供给。另一方面,要实施增强消费品供需适配性助力扩大消费行动方案。加快人工智能终端、超高清视频、智能穿戴、无人机等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和应用推广,开展优秀产品和服务推荐工作,引导产品向更高水平智能化方向发展,让产品供给真正跟上消费升级的步伐。
全力巩固工业经济基本盘,要扎实推动“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发展,激发产业发展新动能。
上半年,我国产融合作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就: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5.6%和25.5%;累计建成33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全国共登记技术合同近41万件,成交额超3万亿元,同比增长14.2%;3100多家金融和投资机构聚焦制造业企业急需,累计助企融资规模突破1.2万亿元;增加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3000亿元。
只有通过科技创新引领,才能推动产业体系不断升级。然而,通过调研发现,一些领域科技和产业还存在“两张皮”现象。比如,部分科研成果停留在实验室阶段,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的技术供给找不到需求,有的企业需求找不到技术。金融服务在精准对接科技型企业需求上还有差距,尤其是处于初创期的科技企业,获得金融支持的渠道相对有限;多地科技、产业、金融政策各成体系,资源难以形成合力。
下一步,要想建设更高效、更具韧性、更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激发产业发展新动能,需精准破题、统筹联动:一是要强化创新链的源头供给,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开展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产业化水平。二是优化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针对科技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支持,完善科技信贷、科技保险、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配套政策,畅通科技企业的融资渠道。三是推动跨部门、跨地区、跨学科平台协同联动,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和产业集群发展需求,建设一批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培育一批区域特色鲜明的优质孵化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