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微信公众号
  • 电子信息产业网
  • 微博
第01版:要闻

各地工业经济“半年考”:向稳向新向优

本报记者 路轶晨

近日,全国各省市半年“成绩单”陆续出炉,一串串数字的背后,是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给各地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是“两新”政策的加力扩围,持续释放内需潜力,促进相关投资和消费双增长;是一系列助企政策显效发力,企业获得感增强,推动工业经济向稳向新向优。

新动能加快发展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对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23.3%。在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国际经贸秩序遭受重创的背景下,我国坚持高质量发展方向不动摇,大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经济发展模式正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近日,一台V2000CG凯瑞鸥eVTOL(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从飞行测试基地缓缓升空,在指令下进行各种飞行动作,这是该航空器在商业交付后进行的测试飞行。该航空器由上海峰飞航空科技自主研发,是刚刚获颁“适航三证”(TC、PC和AC)的吨级以上eVTOL,本次商业交付也标志着其向低空运营商业化迈出坚实的一步,助推上海低空经济应用加速落地。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带动下,上海工业生产正在提速,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5.6%,较一季度加快了2.1个百分点,升至近两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今年上半年,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制造业产值增长9.1%,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增长16.0%,增速分别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5个百分点和10.4个百分点。细分来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长13.9%,新能源产业增长12.5%,高端装备产业增长10.7%。

当下,新质生产力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变量,尤其是经济大省加大产业“新”量,不断激发释放经济增长新动能。

江苏上半年新兴动能加速成长,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1.8%,比一季度提高0.4个百分点;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8%,拉动规上工业增长2.7个百分点,其中航空航天相关设备、锂离子电池、集成电路等行业分别增长10.7%、18.9%和39.4%,半导体分立器件、传感器、锂离子电池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15.8%、43.5%和26.8%。

广东上半年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9%和6.0%,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55.4%和33.0%。尤其是高技术产品产量快速增长,新能源汽车、储能用锂离子电池、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民用无人机产品产量分别增长14.7%、42.2%、34.0%、23.0%和58.2%。

如今,辽宁正以科技创新驱动“双螺旋”发展,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辽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陈虎表示,今年上半年,辽宁聚焦高端化,2个项目入选工信部首批先进适用技术名单,4家企业入选工信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典型案例;聚焦智能化,新增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8个、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158家,布局建设全省首批10个产业大脑,抚顺市入选第三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实施“人工智能+制造”行动,2个项目获评工信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典型应用案例。“我省高技术制造业投资高速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壮大,经济结构加速优化。”陈虎说道。

浙江近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披露了2025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上半年,在智能化转型方面,浙江人工智能核心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速明显快于规模以上企业,算力服务、数据服务、算法模型、智能终端营收均保持两位数增长。此外,浙江工业机器人、半导体分立器件、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新能源汽车、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集成电路等产品产量也呈现两位数增长。

为了保持浙江省经济的“含新量”以及人工智能赛道优势,浙江还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浙江省统计局总统计师褚英国表示,1—5月,浙江规模以上企业包括工业和服务业的研发费用同比增长7.0%,增速比营业收入高2.1个百分点;研发费用相当于营业收入的比例为3.08%,同比提高0.67个百分点。

上半年,各地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推进新型工业化这个关键任务,以融合促创新、以融合促发展,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两新”政策加力扩围

今年上半年,各地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大规模设备更新带动了生产快速增长,消费品以旧换新则拉动相关商品销售较快增长。

在四川广元市,“以旧换新”活动正带动着消费热,在某家电专卖店中,“以旧换新”的宣传牌格外醒目,各种类型的空调、冰箱等家电,被商家摆放在了显眼的位置。有家电专卖店负责人表示,今年进入夏季后,空调销售得比较好,较去年同期增长了30%左右。除了夏季热销的家电外,随着四川以旧换新政策的加力扩围,厨卫产品以及手机、平板、智能手表等数码产品也吸引了不少消费者。

在四川上半年的经济成绩单中,消费、投资领域的“新意”不断涌现。在“两新”政策带动下,上半年,四川全省限额以上企业(单位)通信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50.8%。其中,智能手机类同比增长51.6%。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同比增长20.2%、增速较一季度加快8.9个百分点。随着四川加力推进“两新”“两重”政策落地见效,设备购置投资也强劲增长。上半年,全省有设备购置投资的项目4559个,较去年同期增长13.4%;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8.7%,拉动全部投资增长1.4个百分点。

“随着稳增长政策持续显效,重点产业建圈强链稳步推进,一批重大项目推进和开工建设,暑期消费潜力加快释放,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持续累积,下半年经济向好预期将不断增强。”四川省统计局副局长杨治刚表示。

在河南,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效应持续显现,河南上半年全省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增长26.3%,高于全省投资增速21.2个百分点,其中工业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增长34.5%。与此同时,以旧换新激活消费活力,河南上半年限额以上单位可穿戴智能设备、通信器材、计算机及其配套产品、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95.3%、92.3%、87.0%和35.1%,分别比一季度加快0.2个、16.1个、44.8个和2.1个百分点。

上半年,湖南首次将手机、平板、智能手表手环等数码产品纳入以旧换新补贴范围,直接带动了通信器材销售。数据显示,在湖南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法人单位中,通信器材类零售额飙升71.6%,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55.2%。。

此外,在持续落实扩内需、促消费各项政策,湖南在投资方面的增长也令人惊喜。湖南省统计局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处处长李生春介绍,湖南持续推动“两重”“两新”政策落地见效,有效投资持续扩大、结构进一步优化,全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6%,比上年同期加快2.2个百分点。具体来看,重大建设项目投资增长6.5%,反映发展潜力的产业投资增长9.1%,反映投资活力的民间投资增长5.4%。在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带动下,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增长最突出,达到27.7%。

“推动‘两新’政策,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我国高质量发展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数据显示,2024年‘两新’政策对拉投资促消费的效果显著,大规模设备更新有力拉动了投资增长,以旧换新加快释放消费潜力。2025年,随着‘两新’政策更加有力有效地实施,我国经济将持续回升向好。”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政策仿真实验室主任肖宏伟表示。

中小企业向“精而强”跃升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更是引领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今年上半年,各地聚焦经营主体,厚植发展沃土、优化营商环境,使得我国经营主体发展保持了向好态势。

7月21日,山东上半年经济数据发布:山东已建成6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23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在全省235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中,141家在细分领域深耕超过20年,154家主营产品市场占有率世界第一。

山东省副省长孙喜民表示,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制造业优质企业培育紧抓在手,每年制定年度培育方案和企业库,针对性推出一批“真金白银”的政策措施,构建起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省级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的梯次培育体系,开展财税金融赋能、科技人才赋能、质量品牌赋能、数智融合赋能等精准帮扶,合力支持中小企业由“小而美”向“精而强”跃升。

“民营经济为全省经济增长贡献重要力量。”河北省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处处长贾雯在解读2025年上半年经济数据时表示,河北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4620.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5%,比全省生产总值增速快0.1个百分点;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3.7%,与上年同期持平;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7.3%,拉动全省经济增长3.6个百分点,河北的民营经济正稳健前行。

在北京,截至今年上半年,已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483家,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35家,优质企业梯队不断发展壮大。北京还加大融资支持力度,持续优化中小企业贷款贴息政策,针对中小微企业2000万元以内的首次贷款给予补贴,专精特新专板企业股权融资总额超56亿元。在政策扶持方面,北京发布2025年中小企业服务券工作指南,上线128款服务券配券产品,涵盖数智赋能、绿色低碳和高端时尚3个领域,支持中小微企业购买使用大模型应用等9个方向的服务产品,进一步降低中小微企业经营成本,满足其创新发展的应用需求。

浙江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6%,数据显示,浙江民营企业增加值增长8.0%,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为77.9%。民营企业进出口2.24万亿元,增长8.1%,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81.9%,拉动全省进出口增长6.6个百分点。

褚英国表示,下阶段,浙江将全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更好地应对外部冲击,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上下更大功夫,全力推动经济持续向好、量质齐升。

2025-07-29 本报记者 路轶晨 1 1 中国电子报 content_14498.html 1 各地工业经济“半年考”:向稳向新向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