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未来产业的实施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的通知,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未来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四川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
打造5个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
根据《实施方案》提出的总体目标,到2027年,四川新兴产业成链集群发展,培育30家以上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行业领军企业,打造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10个500亿级产业集群;未来产业创新突破发展,培育10家以上高成长创新型企业,涌现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和标志性产品,产业化能力初步形成。
为此,《实施方案》提出了五大重点任务。
一是聚焦产业需求开展重大技术攻关。各产业链牵头部门负责,邀请行业专家面向产业服务企业发展需求、立足四川现实基础,研究制定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未来产业前沿技术攻关任务清单。
二是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依托各产业链链主企业,联合重点高等院校、科研单位、龙头企业,按照“一产业一中心”的原则,结合新兴产业发展现状支持建设产业创新中心,围绕工业制造业发展需要支持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立足未来产业培育基础支持建设技术创新中心,以股权为纽带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衔接。
三是实施梯次培育发展壮大市场主体。各产业链牵头部门负责,通过公开竞争比选方式,建立领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高成长性企业清单,坚持省市协同、分类培育、分级服务,着力构建重点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牵头实施“链主”企业培育计划,各产业链推荐2~3家重点企业纳入,支持打造一批产业生态主导型领军企业。鼓励地方构建本地专精特新企业、高成长性企业培育体系,培育一批具有市场核心竞争力的重点企业。
四是加强协同发展提升产业整体效能。推广“研发总部+制造基地”“重大项目+全链条配套”模式,构建领军企业与配套企业协作体系,加强跨区域、跨行业产业协作配套,促进上下游左右岸一体化发展,不断强化产业链、优化生态圈,打造形成专业化分工协作、规模化集群发展的圈链协同格局。
五是强化应用牵引促进产业量质齐升。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牵头,发布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标志性产品清单,以产品推广应用促进技术迭代升级。结合产业化项目实施,建设一批服务技术产品定型、用户群体培育、市场需求挖掘的示范应用,加速新兴产业发展进程。依托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专项等,建立体系化试验验证场景,服务未来产业技术开发。此外,四川还将积极争取国家未来产业相关试点示范。
争取商业航天发射场在川布局
《实施方案》提出壮大新兴产业,涉及人工智能、机器人、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多个方向。
在人工智能方面,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鼓励四川省内行业领军企业和国内龙头企业合作,推动人工智能与防灾减灾、智能制造、先进核能等重点领域融合,加快构建行业高质量数据集,支撑打造全国一流的行业大模型。聚焦交通、医疗、网络安全等优势领域,积极争取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落地。
在机器人方面,突出整机带动,强化关键零部件制造和系统集成,打造一批高辨识度标志性产品。加快推动机器人向商用服务、社区家庭、应急救援等场景拓展,实现规模化商业应用。支持四川省内重点企业做高精度传感器、智能一体化关节、机器人皮肤等关键零部件,提升市场占有率。
在集成电路方面,推动集成电路全产业链能力提升,加快打造中西部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高地。壮大设计规模,聚焦计算、存储、网络等优势领域,加快产品迭代,抢占市场先机。提升成熟制程产能,支持在建项目加速投产达产,争取先进制程项目落地四川。发展先进封测,提升配套能力。
在新型显示方面,巩固AMOLED(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件)、Micro-LED(微型发光二极管显示器件)、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激光显示等领域优势,积极拓展全息显示、电子纸等显示领域,提升材料设备产业配套能力,打造多技术路径协同发展的世界级显示产业集群。推进激光显示、全息显示、彩色电子纸产业化,打造特色消费级产品。加快提升高纯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发光材料、显示用玻璃、偏光片等关键部件供给能力,补齐面板切割、检验检测等配套设备短板。
在商业航天方面,一体推进“星箭发用”,推动商业航天向低成本、高可靠、批量化方向发展。面向通信、导航、遥感一体化需求,加快多功能、可重构卫星载荷研发设计,协同国内龙头企业补齐整星制造短板。面向大推力、低成本、可重复商业发射需求,开展大直径舱段火箭研发制造,提升商业火箭生产能力。全力争取商业航天发射场在川布局,支持凉山建设西部商业航天港。加快卫星地面站配套建设,大力发展终端设备,拓展商业卫星在能源资源、现代农业、灾害预警、手机直连等领域规模化应用。
在低空经济方面,聚焦低空设施、低空装备、低空服务等重点环节,加快打造西部低空经济发展高地。加快推进通用机场和垂直起降场建设,支持民航支线机场拓展通航业务,完善通信、导航、气象等配套设施功能,组建四川省低空空域运行服务中心,构建全省一体化管理服务体系。鼓励“翼龙”“双尾蝎”等无人机加速量产,推动一批通航飞机制造项目加快建设进度。鼓励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OTL)投入商业运行。常态化运行10条以上通航载客(货)航线,支持载人通航运营企业做大做强,拓展无人机城际运输和末端物流配送范围,持续扩大低空公共服务和消费市场。
在新型储能方面,积极推动锂电、钠电、全钒液流等储能电池技术科技创新,助力多元储能电池本体商业应用,支撑源网荷储一体化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鼓励龙头企业发展高能量密度、长循环使用寿命锂电储能系统,加大钠电研发力度,加快实现全钒液流电池产业化,开展高安全固态电池研发。聚焦新能源消纳利用和保供需求,支持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科学配建储能项目,加快形成可靠储能系统集成。
加快形成6G产业发展先发优势
对于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实施方案》也提出了明确的突破方向。
对于第六代移动通信(6G),《实施方案》提出,聚焦技术标准制定、试验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领域规模化应用,加快形成6G产业发展先发优势。支持在川科研单位、高校院所和重点企业参与6G全球统一标准制定,推动技术标准转化为ITU(国际电信联盟)、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国际标准。提升卫星互联网、数据服务、地面网络协同支撑能力,依托高校院所、重点企业、基础电信运营商等开展太赫兹通信、智能超表面、天地一体化等技术方向试验,推动构建6G试验网和测试验证平台。积极开展应急通信、远程医疗、自动驾驶等领域需求验证,加速促进场景试验向商业化落地推进。
在量子科技方面,聚焦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三大领域,加快推动核心器件、装备研制。支持具有先发优势的在川科研单位、高校院所和重点企业开展固态量子存储芯片、单光子探测器等核心器件研发,加快量子随机数发生器、量子保密通信设备等迭代升级,探索开展量子城域网建设。加快量子计算测控系统、低温测控芯片等元器件产业化,支持超冷里德堡原子量子计算机原理样机研发,以及量子操作系统等软件算法开发验证。推动量子测量芯片级分子时钟原理样机研制,探索量子精密测量在能源勘探、计时导航、医疗诊断等领域应用。布局建设量子科技产业园。
在元宇宙方面,积极推动硬件、软件、数字内容等协同创新,促进元宇宙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支持骨干企业加快增强现实眼镜、全身传感器、力反馈设备等产品革新,推动光学器件、虚拟现实(VR)显示屏等规模化量产。加快推进数字孪生、物联网等技术创新,推动渲染呈现、建模工具、3D引擎等软件推广。加快推动未来公园社区、元宇宙产业园等载体建设,提升动画、游戏、新闻、音乐等数字内容供给能力,稳步推动数字人、数字资产等创新发展。
在脑科学与脑机接口方面,聚焦原创技术突破、标志性产品研制、临床应用和场景打造,推动脑科学与脑机接口技术创新发展。加强神经信号采集与处理、脑状态评估与调控等技术攻关,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引导领军企业前瞻布局,面向类脑智能等加快软件产品研发,突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脑机接口产品、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等高端装备产品。加快推动智能化辅助神经精神系统疾病筛查与诊疗技术、脑电影响辅助康复技术等开发和临床应用。遴选发布典型应用场景清单和推荐目录,鼓励打造差异化特色化的标杆示范场景,依托场景组织高水平对接活动,加速新技术新产品推广。
在可控核聚变方面,以重大工程为牵引,带动磁约束、惯性约束核聚变技术双线突破,促进可控核聚变前沿技术成果加速转化,培育发展聚变能源创新型企业。加快建设准环对称仿星器,全力争取聚变堆关键技术攻关工程落地实施,开展氘氚燃烧、聚变材料等研制,提升真空器件、涉氚阀门等配套零部件生产能力。依托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加快建设电磁驱动聚变大科学装置,全力争取高效激光聚变能源工程落地实施,开展大能量激光器、重频靶等研制,拓展新型功能材料研发、激光加工等方面应用场景和商业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