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特斯拉发布新款Model Y时,以一句“尽管对比”向行业对手发出挑战。当时,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仅用两个字回应“好的”,并附上小米YU7的标签,被网友戏称为“最简短宣战书”。半年后,这场被外界视为“新势力挑战行业巨头”的对决终于拉开序幕。
6月26日晚,小米正式发布首款纯电SUV——YU7,售价25.35万元起。
小米YU7在续航、性能、配置及价格上全面对标特斯拉Model Y。
电动车最关键的价值指标就是续航。小米YU7标准版车型搭载96.3kWh电池,CLTC续航835km,比Model Y后驱版(593km)多出242km;Max版车型搭载101.7kWh电池,续航760km,远超Model Y Performance的615km。
智能化一直是特斯拉的优势,但这次雷军也算“拼了”。YU7搭载英伟达Thor芯片,配备激光雷达+4D毫米波雷达,而Model Y依赖纯视觉方案在自动驾驶领域不占优势。
性能方面,YU7 Max零百加速3.23秒,极速253km/h,超越Model Y Performance的3.7秒。此外,小米在硬装配置方面可谓下了本钱。除了激光雷达和英伟达Thor芯片,此次YU7全系还标配了连续阻尼可变减震器、天际屏、800V高压快充等,高配版还提供双腔空悬、电吸门、25扬声器音响等豪车配置。
价格是小米的“撒手锏”,小米YU7共推出标准版、Pro版和Max版3款车型,售价分别为25.35万元、27.99万元和32.99万元,均低于Model Y对应版本1万至3.36万元。
发布会后,小米宣布YU7开启预订3分钟大定突破20万台,相当于特斯拉Model Y去年国内销量的一半。这一成绩印证了小米“高配低价”策略的成功,但在挑战特斯拉这座行业“高峰”时,小米仍需面对诸多现实挑战。
据悉,北京亦庄工厂一期年设计产能仅15万辆(双班制下极限提升至约30万辆),按此计算月均产能约2.5万辆,但实际周交付量仅5000辆左右(月交付2万台左右),而小米SU7月订单如今已近3万台。
订单积压导致交付周期增加(部分车型等待时间达50周)。据业内人士透露,这次发布的YU7与SU7共用部分产线,产能利用率下降势必会再次增加交付时间。而特斯拉在Model Y在加州、得州、上海和柏林4个工厂同时生产,产能可观,能够覆盖超过120万辆的全球年销量。
补能是否便捷也是对小米这个后进者的考验。虽然雷军强调,小米YU7 800V高压平台支持15分钟补能425km(Max版可达620km),大幅领先特斯拉超充,但特斯拉在中国拥有超过2000座超充站,覆盖川藏线等高难度路段和偏远地区,而小米依赖第三方充电桩,长途场景便利性存疑。小米的补能网络布局还需时间。
在智驾方面,Model Y的纯视觉方案虽未落地FSD(完全自动驾驶),但特斯拉算法成熟度领先,全球百亿公里数据积淀仍是护城河,而小米的智驾系统仍需市场验证。雷军也坦言:“Model Y在能耗和FSD上确实领先,我们仍需学习。”
业内人士认为,特斯拉的技术护城河仍坚固。而小米“高配低价”策略并非不能复制,特斯拉生产成本还有下降空间,未来或可通过降价对小米施压。
截至6月27日下午,小米美股ADR一度暴涨10%。这场较量,或许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