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微信公众号
  • 电子信息产业网
  • 微博
第04版:专题

太蓝新能源:以颠覆性技术引领固态电池“范式革命”

本报记者 张维佳

图为太蓝新能源固态电池生产车间

作为下一代电池技术的代表,固态电池被认为是动力电池产业竞争的关键“制高点”,对产业具有颠覆性影响。

自去年以来,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迎来新一波“小热潮”,多家企业纷纷宣布其固态电池量产“时间表”:宁德时代计划2027年小规模量产固态电池,比亚迪宣布2027年启动固态电池批量装车示范,丰田表示于2027年或2028年推出搭载固态电池的纯电动汽车,奔驰预计2030年前实现固态电池量产……

主营固态电池的重庆太蓝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蓝新能源”)则“快人一步”:预计于2026年,正式开启全固态电池的小批量生产工作;到2027年实现全固态电池的规模量产。

“电池行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竞争,掌握核心颠覆性技术至关重要。”太蓝新能源北京研究院院长梁世硕告诉记者。随着固态电池技术进入规模化应用前夜,太蓝新能源正通过“材料创新—结构优化—系统整合”的全链条研发体系,形成覆盖“陆空全域”的独家定制化产品体系,推动行业从技术单点突破向生态体系构建升级。

做“减法”引领“范式革命”

走进太蓝新能源电芯生产车间,一批批原材料正经过搅拌、涂布、固态电解质导入、辊压、叠片等10余道加工工序,组合为一块块单体电芯。据介绍,太蓝新能源去年4月便已成功研发出世界首块车规级全固态锂金属电池,单体容量为120Ah,实测能量密度达到了720Wh/kg,刷新了行业目前体型化锂电池单体容量和能量密度的最高记录。

记者了解到,所谓全固态电池是指电池单体中只含有正负极和固态电解质,不含有任何液态电解质的锂电池。从理论上讲,这种电池更加安全、具备更高的能量密度以及更强的循环性能。

当前,液态电池受限于材料体系,能量密度已接近理论天花板,难以进一步提升,且无法使用更高能量密度的正负极材料。而固态电池可以兼容绝大部分高克容量的正负极材料,能量密度可轻松达到400Wh/kg以上,甚至500Wh/kg以上。此外,安全防护的设计也推高了液态电池的生产成本,种种问题制约了液态锂电池的进一步提升。

“传统液态锂电池,通过不断的‘加法’来提升产品安全性能,比如提升隔膜涂层,增加整包的热防护结构,这些也带来了材料和成本的增加。”梁世硕指出,电池行业一直做“加法”已经难以为继,需要一次范式革命,要做“减法”。

为此,太蓝新能源提出“4-3-2-1”减材制造的理念,即不断减少电池所需的材料,用简单对抗复杂。据梁世硕介绍,现有的液态锂电池由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四大主材构成,太蓝新能源将通过“三步走”战略实现电池技术的革新:第一步,去除隔膜、减掉部分电解液,实现无隔膜半固态电池的产品阶段,并将其率先落地于新能源汽车以及储能的大规模应用市场;第二步,彻底去除电解液,正式迈入太蓝全固态电池阶段;第三步,进一步减掉负极,相对于传统的液态锂电池,仅保留正极材料,从而打造出全固态无负极电池。

“目前,我们已成功迈出第一步,即无隔膜半固态电池阶段。我们自主研发的无隔膜固态电池技术,通过原位亚微米制膜工艺技术(ISFD),直接把固态电解质与极片做成一体化,替代传统隔膜与电解液的功能,这一创新从结构上降低了电池热失控风险,全面提升了电池安全性。”梁世硕表示。后续,太蓝新能源将逐步减掉电解液,减掉负极,推动电池产品向全固态化迈进。

除了无隔膜固态电池技术外,“Safe+安全体系”也是太蓝新能源固态电池技术的重要“护城河”。该技术可在保障电池本征安全的前提下,叠加7C超快充、1000km长续航、零下40℃耐低温等不同特性模块,形成覆盖多元场景的产品矩阵,满足乘用车、低空飞行、智能机器人、储能等多场景需求。

“当前市场正经历从‘续航竞赛’到‘安全升维’的价值转向。太蓝‘Safe+解决方案’不仅实现了技术突破,更推动新能源汽车动力安全从‘事后防护’转为‘事前免疫’,助力行业从‘被动安全’迈入‘本征安全’新模式。”梁世硕说道。

抢滩低空经济和机器人市场

技术创新的目标是实现规模化落地,只有具备了大规模量产的能力,才能真正驱动产业发展。太蓝新能源在固态电池产业化的推进节奏中清晰且目标明确:于2025年完成无隔膜半固态产品体系开发和全面的电池验证;2026年,实现全固态电池的小批量生产;2027年,实现全固态电池量产。

“未来一段时间,我们将实行‘分层发展’战略,近期以半固态电池为主,聚焦新能源汽车、两轮车、储能等存量市场;到中期实现全固态电池小批量上车,首先应用于无人机、智能机器人等新兴领域,以及新能源电动汽车的示范性应用;到2030年以后,实现全固态电池规模商业化,同时拓展至航空航天、深海装备等极端应用场景。”梁世硕说道。

目前,固态电池已在多个领域实现初步应用或进入产业化验证阶段,包括新能源汽车、两轮车、无人机、储能、3C等场景。例如,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太蓝新能源已与长安汽车达成合作,将于2025年下半年率先量产搭载半固态电池的车型。在储能方面,太蓝新能源与南都电源签署固态电池战略合作协议,将通过重点项目合作,共同推进固态电池在储能领域及民用领域中的规模化应用。此外,低空经济和机器人产业的火热,也为固态电池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

“只要有移动需求,那就必须考量电池续航能力。”梁世硕指出,去年被认为是低空经济元年,包括无人机、低空飞行器等,对固态电池都有需求,而机器人产业对固态电池的需求刺激包括服务机器人、工业应用领域的物流机器人等。

业内专家分析认为,随着政策支持信号的不断增强,2025年人形机器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及消费电子等固态电池的高端应用市场将进一步放量,推动固态电池材料行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建立“政策支持+生态培育”融合创新体系

随着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的进一步加速,国家政策端也在持续发力。今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2025年工业和信息化标准工作要点》,提出强化重点领域标准工作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固态电池、汽车碳足迹等标准体系。《2025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提出,推动制定固态电池等标准子体系,加快全固态电池、动力电池在役检测、动力电池标识标签等标准研制,不断优化动力电池性能要求。

“要想在这一轮爆发中成功‘抢滩登陆’,只有进一步加快构建技术壁垒。”梁世硕表示。记者了解到,太蓝新能源成立于2018年,过去7年一直专注固态电池领域,研发投入占比超过60%。目前,该公司已建立起“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体系,通过设立博士后工作站等,与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进行联合研发,实现技术攻关与产业落地的转化。与此同时,太蓝新能源也在积极扩充“生态朋友圈”,与长安汽车、南都电源等企业达成合作。

对于行业未来的发展,梁世硕建议,从固态电池产业实践出发,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通过“政策支持+生态培育”的融合创新体系,加速科技与产业创新的深度共振。

“构建政策支持体系,从基础研发层面,设立研发专项基金;从产业化层面,对相关固定资产投资给予优惠;从应用推广层面,对首台(套)固态电池场景应用进行奖励、政府采购等方向的支持。此外,还需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攻坚,完善固态电池相关标准的建立。”梁世硕说道。

2025-05-27 本报记者 张维佳 1 1 中国电子报 content_13792.html 1 太蓝新能源:以颠覆性技术引领固态电池“范式革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