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张江实验室里,灵童科技正为“6·18”和ChinaJoy调试全球首批会跳舞的AI玩偶。这家去年还在为技术落地发愁的企业,入驻上海市人形机器人创新孵化器后,短短数月便切入“灵魂手办”百亿元级市场赛道。
“身处飞速发展的具身智能产业,必须‘以快制快’。”上海市人形机器人创新孵化器负责人介绍,团队探索的“小规模、快周转”孵化模式,让企业一年内验证技术可行性、一年半完成融资“毕业”,目标三年内孵化出上市公司。
在当前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关键阶段,提质升级科技服务业,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意义重大。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一大批“技术星探”“科技红娘”“长跑搭档”持续发力,让科技“软服务”锻造发展“硬实力”。
“技术星探”挖掘颠覆性前沿技术
今年年初,一股神秘的“东方力量”——“杭州六小龙”组团出道:震撼全球的DeepSeek、央视春晚舞台上扭秧歌机器人背后的宇树科技,加之去年国产3A游戏标杆《黑神话:悟空》的游戏科学,以及对标马斯克脑机接口团队的强脑科技……这些“新生力量”何以迅速崛起?
“‘杭州六小龙’中有一半经过孵化器培育。”在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主任吕先志道出了其中的重要原因。作为连接研发和产业化的重要桥梁,孵化器在全过程创新、全要素集聚、全链条加速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全国平均每3个创新药中就有一个从这里诞生……在“中国药谷”上海张江,生物医药产业资源高度集聚。在位于张江张衡路1077号的上海市首批高质量孵化器——ATLATL飞镖创新中心(以下简称“飞镖”),创始人朱鹏程几乎每天都会接触到来自全国、乃至全球的创业团队,他们带着从“0到1”的基础性突破而来,期待在这里能够实现从“1到10”,从“10到100”的跨越。
“生物医药创业者往往都面临着长周期、重资产的问题。”朱鹏程告诉记者,他要组建的是一个全球范围内的生物医药共享实验平台,是更高阶的“孵化服务”。与一般孵化器不同,飞镖不仅提供共享实验室和运营管理,更提供驻场研发服务和项目管理等全方位支持——在这里,创业者可以“轻装上阵”,心无旁骛搞研发。
几年时间,飞镖已服务200多位科学家,服务企业数量超过120家,帮助企业融资超过160亿元,沙砾、礼新、凡恩世、高济、朗昇等一批国内知名生物科技公司均诞生于此。
工信部数据显示,我国已建设各类科技型企业孵化载体1.6万家,建成覆盖全国95%县级以上地区的孵化服务体系,我国科技型企业孵化器数量全球第一;累计孵化上市(挂牌)企业超过5000家,科创板上市企业中1/3为孵化器培育企业。
当前,全球科研范式、创新范式和经济范式正发生着深刻变革,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对孵化器提出了新要求——孵化器要做颠覆性技术的“星探”,最大化整合和释放各类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价值,朝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发展。
近段时间以来,北京、上海、武汉等地在推动建设标杆孵化器、高质量孵化器、顶尖孵化器、未来产业孵化器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这些地方开启新一轮先行先试,纷纷建设创新要素更加全面、系统驱动力更强、能量密度更大的引领型创业孵化体系。
上海市科委科技成果转化与孵化器建设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高质量”孵化器的重要特征是“专业引领”。比如在筛选识别环节,高质量孵化器应当能够发掘交叉学科领域的跨界创新项目,这类“核爆点”项目有可能引领新产业;能够在产学研中寻找机会,从高校、科研院所挖掘可实现成果转化、市场运作、产业化的项目及技术,尽可能选择与有较强创业内生动力的科研人员合作。
“科技红娘”促创新成果“落地生金”
在大湾区,一家企业急需生物发酵方面的技术支持,技术经理人、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董事长秦海鸥为其对接了一支高校的专家团队。在促成合作的过程中,秦海鸥发现,一次性技术交易无法满足企业全部发展需求。在他的撮合下,该专家团队最终以技术作价入股的方式和企业合资成立了公司。
技术经理人又被称为“科技红娘”,是从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的专业人员。在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学者、政府和市场往往拥有各自不同的“话语体系”,而“科技红娘”能起到消除壁垒、“统一语言”的作用。
“科技成果转化并非简单的产品买卖,涉及企业的非标需求和科研人员对市场环境的洞察。”秦海鸥表示,技术经理人不应仅局限于成果与需求的牵线者,要做资源组织者,帮助企业洞察产业需求,并向着深度参与科创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科创合伙人方向发展。
为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效率,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还利用人工智能工具升级服务产品和流程,通过AI大模型将上下游企业画像进行智能匹配,打造“AI智能匹配+技术经理人撮合”模式,精准派单。目前,该平台已汇聚超7000项科技成果、超2000项技术需求,吸引全国超1600位技术经理人注册入驻,成为“出题者”与“解题者”的高效对接桥梁。
在浙江,高科技企业与浙江大学之间的紧密联系引发了广泛关注。据了解,“杭州六小龙”中的DeepSeek、云深处科技和群核科技的创始人均毕业于浙江大学。浙江大学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以下简称“浙大总部园”)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1月,浙江大学教授申有青牵头的先进智能材料创新工作室签约落地浙大总部园。他们凭借自主研发的纳米材料带来一系列革命性产品,历经15年研发的医用功能高分子载体,显著提高肿瘤靶向治疗疗效;全球首创的“无损透皮技术”,实现皮肤涂抹代替注射,在医美领域极具应用潜力……
浙大总部园充分发挥“技术经纪人”作用,帮助工作室积极对接农业农村部、国家能源局、天津药研院等机构和企业,推动技术与产业场景精准匹配。目前,团队医疗领域已有3个新药进入临床试验;国内多家头部医美公司寻求无损透皮技术合作;光伏领域产品已在200GW光伏板上应用,真正实现“问题从产业中来,成果到产业中去”。
“科技成果转化涉及科研立项、经费管理、设备采购、成果评估、确权、收益分配等多个环节,只有环环相扣、扎实推进方能将纸面成果‘落地生金’。”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评估研究所相关负责人建议,形成“跨主体共同体”思维,完善“揭榜挂帅”机制,鼓励企业高管、技术骨干与高校科研团队组建柔性项目组,开展联合攻关和示范推广。深化“场景牵引+资本撬动”双轮驱动,在重点区域或行业扩大公共应用场景,允许技术团队快速“试水”并迭代升级。
耐心资本护航硬科技赛道“长跑”
对于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曾是指尖的刺痛与试纸的消耗。如今,一枚硬币大小的国产动态血糖仪贴在患者的手臂上,便能在终端上生成动态血糖曲线,代替了一张张血色斑驳的试纸。这一改变的背后,是耐心资本与硬科技企业十年长跑的突围故事。
本世纪初,国际医疗头部企业推出了动态血糖监测产品,而彼时的中国在这一技术领域还是一片空白。成立于2015年的深圳硅基仿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硅基仿生”)试图打破这一僵局。
科技企业的突围之路从来不是坦途。“前期没收入、没利润,只有持续的研发投入和各种不确定性。”硅基仿生负责人回忆道。当技术尚在实验室阶段时,传统资本往往因“看不懂、等不起、不敢赌”而退避三舍。
硬科技投资需要“望远镜”而非“显微镜”。不同于传统资本紧盯财务报表的短期视角,耐心资本具备更高的风险承受能力,不受短期波动干扰,以“十年磨一剑”的姿态评估技术潜力。2016年,鲁信创投旗下基金首次注资1500万元,为硅基仿生注入了起步的动力。
“对硬科技的投资必须坚持长期主义,有敢于啃硬骨头的精神。”负责该项目的鲁信创投投资经理说道。此后多年,鲁信创投连续参与7轮融资,累计投入近2亿元。此外他们还帮忙促成了硅基仿生与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合作,致力于推进胰岛素闭环算法的发展,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
近期,各地还不断为耐心资本松绑。广东、江苏、湖南等地推出国资创投“容亏免责”机制,让“敢投硬科技”成为新风向。
“创投尽职免责等容错机制,是政府及国资母基金在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营造良好创投氛围方面的重要举措。”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表示,充分发挥国资基金引导作用,有助于激发社会资本投资活力,推动更多资金流向高风险、高收益的早期投资项目。
除引导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之外,工信部还不断推动各类金融机构推出“中试险+研发贷”、专精特新贷、科技成果转化贷、工信数转贷等一批特色金融产品。
“从传统制造到智能工厂的转变,‘数转贷’为我们解了燃眉之急!”江西省云上新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杨涵文感慨道。2025年以来,江西上饶广信区通过“政策+金融+技术”组合拳,已为4家企业发放“数转贷”超3200万元,撬动数字化投资约2亿元。目前,该区的2家企业入选工信部5G工厂名录,金叶大铜、昌浩玻璃分获“小灯塔”“数字工厂”称号。
近日,陕西省首个“研发保+研发贷”项目在西安落地。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陕西监管局、陕西省工信厅指导浦发银行西安分行和平安产险陕西分公司为一家人工智能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发放500万元专项研发贷款,并配套150万元研发项目费用损失风险保障。
“我们将加强与省工信厅等相关部门协作,持续加强政策引导,加速构建‘技术研发—商业转化—金融护航’的良性循环,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支撑。”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陕西监管局财险处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