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许子皓报道:近日,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天府绛溪实验室量子互联网前沿研究中心主任周强发布了全球首个氮化镓量子光源芯片。这一突破性成果标志着中国在量子科技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为量子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关键硬件支撑。
据悉,从外观上看,这颗氮化镓量子光源芯片毫不起眼,实际尺寸仅有0.14平方毫米,大约等同于一粒盐的大小。然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其在发光范围、出射亮度、纠缠质量等关键指标方面,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可谓是“小身材,大能量”。
值得注意的是,该芯片攻克了高质量氮化镓晶体薄膜生长、波导侧壁与表面散射损耗等技术难题,在国际上首次运用氮化镓材料,使芯片的输出波长范围从25.6纳米增加到100纳米,具备了朝着单片集成方向发展的潜力。单片集成意味着芯片能够将更多的功能集成在一个微小的芯片之上,不仅可以减小设备体积,降低成本,还能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为未来量子信息系统的小型化、便携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周强表示,包括氮化镓量子光源芯片在内的量子产品有望在2026年实现多场景技术验证。
氮化镓材料因其在LED灯中的广泛应用而被熟知,其在量子光源领域具有独特优势。它不仅具备高亮度和高效率的特点,还能提供更广泛的输出波长范围,满足量子通信的需求。周强教授表示,氮化镓材料中蕴含的量子资源使芯片能够承载更复杂的量子算法,为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的算力瓶颈提供破局可能。氮化镓量子光源芯片的发布为量子通信和算力支撑等领域带来了巨大潜力。在量子通信层面,其特有的物理属性可将信息安全等级提升至量子维度,为金融、政务等敏感数据传输构筑“量子护城河”。此外,该芯片有望在2026年完成多场景技术验证,为量子互联网的发展提供关键支持。
周强教授指出,氮化镓量子光源芯片的发布不仅是中国在量子科技领域的重要突破,也为全球量子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场景的拓展,氮化镓量子光源芯片有望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安全、更高效的通信和计算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