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几年的发展,国产汽车芯片产业正走进提质增长期。在与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以下简称“上海车展”)参展企业的交谈中,记者感受到,国内汽车芯片供应商对产业发展抱有充足的信心。汽车与汽车芯片行业代表向记者分享了自己心目中的2025年汽车芯片产业发展关键词。
关键词一:开源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上海国际汽车城(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王耀表示:“开源是汽车软件发展的关键方向,但贡献者需要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长期以来,海外公司在汽车测控软件领域居于主导地位。但对于国内车机控制系统、汽车测控软件行业从业者而言,如果采用闭源的方案,很难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找到生存空间。但如果选择开源的战略,国内汽车测控软件企业便可以赢得上车机会。汽车主机厂会欢迎供应商白盒交付,即向主机厂提供公开的软件内部结构和实现细节。开源还将吸引到更多的软件开发者。”
他认为,开源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但开源的关键在于寻找到与之相匹配的商业模式,以满足开源生态的贡献者的利益。这是保证开源生态能够真正建立且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二:RISC-V上车
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项目总监刘英表示:“RISC-V芯片上车,Chiplet技术将实现大发展,我们看到已经有多家企业推出了基于RISC-V指令集的车规级芯片,为我国车规级RISC-V芯片产业发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预估今年将会有更多的企业投身到该行业中来。先进制程能力缺失也是我国半导体产业面临的共同问题。基于观察,我们认为,我国车载芯片将在Chiplet技术应用方面实现显著发展。该方案将为国产汽车芯片提供先进制程之外的另一条路径。”
关键词三:优化成本
无锡英迪芯微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资深市场总监庄吉表示:“技术创新优化成本,实现差异化竞争。对于汽车供应链而言,主机厂具有比较大的话语权。近几年,降本是主机厂关注的重点。我们看到车企正在试图去掉个别中间环节的控制器,将其功能归到域控制器中,这样一来,各控制器能够直接与座舱或者ADAS芯片实现更多的、更快的交互,从而提升整车的总线效率。在这样的趋势下,对于汽车芯片供应商而言,如何为客户提供新技术架构下更加成本可控的方案,就成为了我们当前产品与解决方案关注的重点。在车灯驱动芯片行业,很多海外芯片供应商具有比较成熟的供应链,也有非常好的客户基础。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中,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打造自己的差异化优势。我们的竞争对手采用的是通用型产品,而我们的产品从应用出发,为客户提供更具个性化、更具技术创新力的特色方案,比如通过技术创新实现更高集成度。基于这样的产品、市场定位和商业模式,我们在海外供应商已经具备强大市场基础的情况下,赢得了诸多客户的信任和订单,这也说明了我们商业策略的路线正确。”
关键词四:大带宽
神经元信息技术(成都)有限公司总经理薛百华表示:“车载网络将朝着大带宽、高数据传输量、低时延的方向发展。当前通信技术正在由4G、5G通信网络向6G演变,未来的车辆外部通信可能需要连接低轨卫星信号;AI的上车应用、辅助驾驶等级从L2向更高等级提升,都将带来车载数据传输规模的指数级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车载骨干网络将朝着大带宽、高数据传输量、低时延的方向发展。”
激光雷达、超声波雷达、毫米波雷达等传感器作为车载通信网络的末梢环节,其采集的数据量也会不断增大,这将需要车载信息网络具备更高带宽,原本末梢网络只需要1M、5M的带宽,现在这一数字将增长至10M甚至100M。
关键词五:舱驾一体
此次车展上,一众汽车芯片企业与Tier1供应商发布舱驾一体解决方案。
车联天下、德赛西威、卓驭科技、四维图新等高通“朋友圈”,纷纷展示了基于高通骁龙平台的“行泊一体”“舱泊一体”“舱驾一体”等解决方案,数字座舱和智能驾驶功能被集中于一颗SoC实现;英特尔展示了与黑芝麻合作的AI舱驾融合平台,整合了英特尔SoC与黑芝麻智能华山A2000和武当C1200家族芯片,以满足汽车厂商从L2到L4的驾驶需求。
舱驾一体究竟有何魅力?记者通过采访,总结出各企业积极布局舱驾一体方案的三大原因。
一是扩大车载算力容量。融合“舱”“驾”控制芯片的算力池,实现车载算力阈值提升,是市面上几乎所有舱驾一体方案的共同效果。不论是将驾驶控制与座舱控制部署在一颗SoC上,还是在驾驶控制与座舱控制两大平台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单个任务的执行都有机会在同样的硬件条件下,调用比驾、舱分离方案更大的算力资源。汽车在驾驶与泊车的不同状态下,驾驶控制与座舱控制所需的算力资源各有侧重,在舱驾一体方案下,整车系统可根据车辆所处状态调配算力:驾驶状态下,更多算力将被调配给驾驶功能;泊车状态下,将有更多算力被调配给座舱。
二是降低成本。当车载大算力平台由两个压缩为一个,成本降低是对于Tier1厂商和整车厂而言最直接的利好。与传统的舱驾分离式架构相比,驾舱一体方案通过整合智能座舱与自动驾驶功能,可以简化硬件架构,降低整车厂在域控制器方面的成本。同时,驾舱一体架构还能减轻整车的线束和硬件复杂度,进一步为整车企业提供整车架构优化、简化的创新空间。
三是减轻验证压力。对于汽车芯片设计厂商而言,车规级验证是全流程中耗费时间最长的环节。驾驶控制芯片与驾驶安全的关系最为密切,所需满足的芯片安全标准也就最为严格,对其进行更改可能带来的时间和研发投入成本也更大。而将驾驶芯片平台与座舱平台融合的平台级舱驾一体方案,在驾驶控制芯片中部署了对安全等级要求高、与驾驶功能相关度高的功能,且通过了功能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