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微信公众号
  • 电子信息产业网
  • 微博
第02版:专题

工信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成效突出

本报记者 路轶晨

编者按:4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5年一季度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谢少锋,部新闻发言人、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陶青,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司长谢存出席发布会,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我国消费者对电子产品消费热情走高

记者: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新质生产力。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请问如何看待今年一季度产业发展的情况?有哪些亮点?

谢存:2025年一季度,规模以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5%,高于同期工业增加值增速5个百分点。1—2月,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收入18965亿元,同比增长9.9%,保持平稳增长;软件业利润总额2328亿元,同比增长10.7%。

在电子产品消费方面,购新补贴扩围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消费需求有效提振。在补贴政策、AI终端等拉动下,我国消费者对电子产品的消费热情走高,带动电子整机生产和销售加快,一季度电子计算机整机产量8532.2万台,同比增长9.6%;电视机出货总量达到884万台,同比增长4.7%,连续两个季度正增长;1—2月5G手机出货量4161.9万部,同比增长7.6%,国产品牌手机尤其受消费者青睐,出货量占比85%。整机销售热潮也带动了上游电子元器件产量小幅增长,一季度集成电路、光电子器件产量分别同比增长6%和3.5%。

在产业项目建设方面,政策协同发力,投资热情高涨。各地纷纷抓住“两重”“两新”政策契机,积极推动相关项目建设,上海、广东等地一批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项目稳步推进。一季度,规模以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5%,高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6.3个百分点。

在软件生态建设方面,开源潜力持续迸发,赋能千行百业成效初显。全国10余个省(市)创新开源支持举措,用足用好现有政策工具,积极通过技术改造升级、创新产品推荐等方式支持开源项目孵化和商业落地。开源鸿蒙(OpenHarmony)生态边界持续拓展,社区共建单位超70家,先后落地“矿鸿”“电鸿”“移鸿”“警鸿”等系列产品,搭载设备数量超过10亿台,助力能源、金融、医疗、教育、工业等领域加快构筑万物互联的数字底座。开源欧拉(openEuler)系统累计装机量突破1000万套。以DeepSeek为代表的中国开源模型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异彩,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实现先进模型、参数权重、推理逻辑和工具链条的全开源,让开发者从技术“消费者”转变为“共创者”,有力推动了技术平权,打开了人工智能商用的新局面。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技术驱动、应用牵引,继续强化优质电子信息软硬件供给,加快制定并发布新一轮电子信息制造业稳增长行动方案,持之以恒推进软硬件技术攻关,加强消费电子典型应用案例和试点示范优秀成果宣传推广,推动更多APP上架鸿蒙应用商店,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不断提升用户体验。鼓励各方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开源、贡献开源、使用开源,加快打造互利互惠、共建共享的软件生态。

装备工业近七成重点产品产量实现增长

记者:能否介绍一下一季度我国装备工业经济的运行情况?哪些领域有新亮点、新突破?还将采取哪些举措来进一步支持装备工业高质量发展?

陶青:今年一季度,在提振消费专项行动、“两新”加力扩围等相关政策的带动下,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装备等行业的内需潜力进一步激发,我国装备工业延续了去年以来持续回升向好的态势,实现了“行业整体稳步增长、细分行业亮点纷呈”的良好开局。

从行业整体看,产销稳、预期稳。一方面,重点产品产销稳步增长。一季度,装备工业近七成的重点产品产量实现了增长,增长面达到69.2%,比去年同期扩大了16.7个百分点。汽车等大宗商品产销持续向好,分别达到756.1万辆和747万辆,同比增长14.5%和11.2%,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318.2万辆和307.5万辆,同比增长50.4%和47.1%。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产量达到14.9万套和260.4万套,同比分别增长26%和20%。另一方面,重点行业的投资稳步增长。一季度,通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等3个重点行业的投资增速、民间投资增速均实现了20%左右的增长,说明企业的预期很稳定。同时,得益于“两新”加力扩围,工业领域设备工器具的购置投资同比增长了16.3%,增速比去年全年高了7.2个百分点。

从细分行业看,陆海空电装备发展持续向好,智能装备类产业快速发展。低空装备行业,截至目前,已有716家企业在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产品信息系统完成了登记注册,备案产品2327种,超过291万架,全球首款四座电动飞机获颁中国民航局型号合格证。船舶行业,骨干船舶企业生产良好,基本处于满负荷状态,国产第二艘大型邮轮爱达·花城号的工程总进度已经超过65%,即将迎来首次坞内起浮。电力装备行业,1—2月,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34亿千瓦,同比增长14.5%,其中风电装机容量5.3亿千瓦,同比增长17.6%。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发展,整车平均续驶里程接近500公里,15分钟充电80%的快充技术实现了量产应用。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有序推进。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装备不断发展壮大,移动操作机器人在航空航天、半导体、医药等制造环节的应用已经超过千台;防爆工业机器人取得了国内外防爆认证,在轨道交通装备和汽车生产等制造环节实现了规模应用。

下一步,我们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着力稳增长、补短板、促转型,继续推动装备工业的高质量发展。“稳增长”方面,重点是出台机械、汽车、电力装备等三个行业新一轮的稳增长工作方案,推动重点行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从供需两侧协同发力,全方位扩大有效需求。“补短板”方面,深入实施“工业母机+”“机器人+”、高端医疗装备等供需对接和推广应用行动,持续提升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促转型”方面,重点是出台相关行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促进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装备产品的深度融合应用,不断提升优质装备供给水平和保障能力。

全国86个城市开展万兆光网试点

记者:请问,今年一季度信息通信业发展态势如何?能否介绍一下取得了哪些进展?后续加快推动信息通信业发展还有哪些重点的安排?

谢存:今年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推动信息通信业平稳有序发展。一季度,电信业务总量同比增长7.7%,业务收入累计完成4469亿元,为全年工作奠定良好开局,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网络基础持续夯实。累计建成5G基站439.5万个,实现“乡乡通5G”,行政村通5G比例达90%。在千兆光网“县县通”的基础上启动开展万兆光网试点,在全国86个城市的168个小区、工厂和园区试点部署。重耕2G、3G、4G系统无线电频率用于5G系统,5G网络容量和信号覆盖水平持续提升,在用算力中心标准机架数超过900万。

应用赋能持续彰显。网络建得好,还要用得好。我们持续拓展5G等网络普及应用。个人用户方面,5G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0.68亿户,千兆宽带用户达到2.18亿户。在行业领域,“5G+工业互联网”全国建设项目超1.85万个,累计遴选700家高水平5G工厂;5G应用已融入97个国民经济大类中的80个,案例总数超13.8万个;在采矿、港口等行业实现规模复制,有效助力工业企业提质降本增效;在医疗、教育领域实现全流程全场景覆盖,有力支撑公共服务高效便捷、均衡发展。

产业创新持续深化。5G标准必要专利声明全球占比超42%,技术产业实力全球领先。大家都十分关心6G的研发,我们指导成立了IMT-2030(6G)推进组,凝聚合力推进6G创新,发布《6G总体愿景与潜在关键技术》等50余项研究成果,组织对通感一体化、无线AI等6G关键技术开展测试验证,加速技术成熟。同时,进一步深化与欧盟、韩国、印度等国家和地区在6G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

对外开放持续扩大。一季度向13家外资企业发放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试点批复,鼓励外资企业投资中国、深耕中国。截至3月底,我国已有超过2400家外商投资电信企业,较去年同期增长26.5%。

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认真贯彻落实《政府工作报告》工作部署,加大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在广度、深度、力度上下更大功夫,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在拓展网络建设和应用的广度上下功夫,持续提升5G和千兆光网“双千兆”网络覆盖广度,体系化推进算力网络发展。深入实施“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升级版和标识“贯通”三年行动,开展5G应用“扬帆”行动重点城市总结评估,持续推动典型行业和重点领域的规模应用。积极培育海洋产业、低空装备等新兴领域的创新应用。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的深度上下功夫,凝聚产学研用各方力量,加快推进6G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中试验证和产业落实,加强通信、感知、智能、计算等融合技术突破,前瞻布局和培育面向6G的应用产业生态。在扩大电信业对外开放的力度上下功夫,有序推进首批增值电信业务开放试点,适时研究进一步扩大开放范围,吸引更多符合条件的外资企业在我国投资经营电信业务。

全力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

记者:今年以来,以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引发了广泛讨论,如何评价目前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形势?工业和信息化部在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

谢少锋:最近DeepSeek等国产大模型火爆“出圈”,激发了全社会应用热情和创新的活力,这也反映了人工智能技术快速突破的现状。制造业是人工智能技术产品落地应用的重要领域。近年来,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加速,成效突出,亮点纷呈,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产业基础不断的夯实。我国已形成了覆盖基础层、框架层、模型层、应用层的完整的产业体系。算力规模居全球的前列,建成钢铁、煤炭等高质量的行业数据集,培育出一批竞争力强的通用大模型和行业大模型,国产大模型登顶全球主流开源社区下载量的榜单,创造了“中国速度”。

第二,产品装备加速迭代。国产厂商研发的AI手机、AI电脑、AI眼镜等智能产品已超百款,实现了“智”变升级。人形机器人主流产品已经实现了“站得住、走得稳、跑得快”,正加快从“舞台上动起来”向“工厂里用起来”转变,既能演杂技、扭秧歌,也能搬重物、拧螺丝,在制造场景加快落地,例如辅助汽车生产线装备作业、助力智能分拣搬运等。

第三,应用赋能扎实推进。大模型在电子、原材料、消费品等行业加快落地,在研发设计、中试验证、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环节得到应用。我们在地方调研的时候,在典型案例征集遴选中发现,北京一家平板显示企业利用大模型一键生成排产计划,产线排产的时间降低了75%。沈阳一家电子设备制造企业借助大模型推动工艺设计自动化,带动生产效率提升40%。我们正持续开展赋能“深度行”活动,打造线上线下平台,推动供需企业精准对接,引导行业智能化转型。

第四,产业生态持续优化。我们通过部省协同推进11个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央地共建了具身智能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促进产融合作,联合财政部设立了600亿元规模的国家人工智能基金,加快布局投资项目。强化标准引领,印发《国家人工智能产业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累计共制定了40余项行业关键标准和10余项国际标准。着力培育市场主体,目前已累计培育了400余家人工智能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的“小巨人”企业。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规模广泛应用。下一步,我们将全力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一手抓供给,组织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揭榜挂帅”攻关,加强通用大模型和行业大模型的研发布局,加快建设工业领域高质量的数据集,夯实基础底座,推动“智能产业化”;一手抓应用,推动制造业的全流程、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的智能升级,加快下一步超级智能终端的产业化、商业化进程。持续开展赋能“深度行”和典型案例的征集,遴选“十大行业、百大场景、千家标杆”,要推动“产业智能化”。同时,要建生态,引导耐心资本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培育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建设人工智能开源社区,发挥人工智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作用,加快关键急需标准的研制,加强人才引育,伦理治理和国际合作,持续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

更加注重拓展工业互联网规模应用

记者:我们看到,工业互联网已经连续8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请问当前我国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情况如何?今年工业互联网在赋能产业数字化转型方面还将有哪些举措?

谢存: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是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关键底座。《政府工作报告》连续8年对发展工业互联网作出战略部署,近年来,我们会同各部门、各地方和产业各界,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一体构建网络、标识、平台、数据和安全五大功能体系,推动工业互联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体系化发展走在全球前列。

当前,我国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已实现41个工业大类全覆盖,去年核心产业规模超1.5万亿元,带动经济增长近3.5万亿元,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重要支撑。一是打通了信息动脉。高质量外网覆盖全国97%以上的地级行政区,为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提供了高速泛在、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的数字大通道。二是激活了数据经络。建成自主可控标识解析体系,国家顶级节点稳定运行,二级节点上线383个,标识注册量超过6500亿个,服务企业超50万家。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汇聚工业数据14亿条,初步构建工业模型语料库。三是提供了产业大脑,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340家,重点平台工业设备连接数超1亿台(套),全国累计上云上平台企业约400万家次,为经济运行、政府治理提供了更加可视化、精细化的创新手段。

下一步,我们将以释放规模化应用效能为主线,加速工业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为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

第一,更加注重强化政策引领。加快出台推动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性意见,打造“5G+工业互联网”升级版,实施标识“贯通”三年行动和工业互联网平台高质量行动,完善工业数据流通基础制度和市场化配置机制,深化安全分类分级管理。

第二,更加注重夯实基础设施。系统推进工业互联网关键技术攻关,设施建设升级,加快工业5G芯片、模组、智能设备等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推广。有序开展工业5G独立专网建设,构建新型工业网络体系,打造标识解析体系2.0版,推进工业互联网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

第三,更加注重拓展规模应用。实施“链网协同”工程,发布船舶、石化化工、汽车、纺织等重点行业领域融合应用指南,分类遴选典型应用案例和优秀解决方案。高水平、高标准推动“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城市和5G工厂建设,深入开展“百城千园行”活动,加快工业互联网进园区、进基地、进集群。

“点线面”协同推进数字化改造

记者:去年5月,国常会审议通过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请问该方案实施一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做了哪些工作?有什么样的进展?下一步还有什么考虑?

谢少锋:一直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把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作为新型工业化的本质特征和实现路径,深入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加强统筹、加大力度,着力筑基础、促融合、优服务,推动数字技术在制造业大规模普及应用,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步伐。

一方面,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点线面”协同推进数字化改造。支持首批20个城市开展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点”上培育标杆企业,累计建成3万余家基础级智能工厂,230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累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6万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14万家,科技和创新型中小企业超过60万家。“线”上推进重点产业“链式”转型,我们印发了电力装备、轻工、石化化工、钢铁、有色、建材等重点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分行业梳理数字化典型场景,图谱化、场景化推进重点行业精准转型。“面”上提升园区和集群数字化水平,打造高水平数字产业集群,持续开展工业互联网一体化进园区“百城千园行”“智能制造进园区”活动。截至今年3月底,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为83.5%,关键工序数控化率为66.2%。

另一方面,发展壮大信息技术产业,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取得新的突破,模型能力建设和细分场景应用快速推进,在用算力中心机架总规模超过900万标准机架,算力总规模达到280EFLOPS,也就是说,每秒能完成280百亿亿次浮点运算。数据要素价值加速发挥,去年我国数据市场交易的规模超过1600亿元,今年前两个月,云计算大数据服务收入同比增长8.8%,超过2375亿元。启动万兆光网试点,建成全球最大光纤和移动宽带网络,工业互联网实现规模化推广,标识解析体系全面建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平台超过了340家,重点平台工业设备的连接数超过了1亿台(套),服务企业400万家次,覆盖工业全部41个大类。

下一步,我们将锚定新型工业化目标,坚定不移地走两化融合发展道路,强化部门协同和部省联动,坚持企业主体、分业施策、供需结合、一体推进“点线面”改造,梯次推进“智改数转网联”,推动数字技术全方位全链条融合赋能,以数字化转型促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5-04-22 本报记者 路轶晨 1 1 中国电子报 content_13503.html 1 工信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成效突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