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微信公众号
  • 电子信息产业网
  • 微博
第06版:信息通信

工业操作系统应追求定制化管控融合

——访北京亚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郑炳权

本报记者 张琪玮

亚控科技展位在2024上海工博会上备受关注

连续28年领跑中国自动化软件市场,中国工业监控软件市场占有率第一,连续三年位列国内SCADA(监控与数据采集系统)市场第一位,在航空航天和新能源MES(制造执行系统)的市场占有率位列第三……从1997年成立至今,北京亚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亚控科技”)摘得累累硕果。

“虽然颇受市场认可,但我们目前仍然不考虑上市,我们会坚持长期投入技术研发,锲而不舍,通过点滴积累,打造一个完整的、自主可控的工控操作系统。”亚控科技总经理郑炳权说道。

近日,《中国电子报》“工控百企行”走进亚控科技,了解其“All In”技术攻关、攻坚克难,深耕工控操作系统本土化的发展历程。

锚定场景需求推动SCADA软件本土化

2024年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编制了《工业重点行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提出在重点领域,到2027年完成约200万套工业软件和80万台(套)工业操作系统更新换代任务。其中,《指南》着重强调了面向制造业全流程的SCADA更新换代。

在国家战略支持下,亚控科技率先对其“拳头产品”——KingSCADA平台进行了全方位的国产化升级,推出KingSCADA4.0信创版。郑炳权告诉记者:“亚控科技深耕SCADA软件几十年,在国内市场,亚控科技的SCADA软件占有率已经超越了西门子和施耐德,连续7年位列第一。当前,我们SCADA通用平台上线的应用数量高达数十万套,存量用户也有数万人,应用规模较为可观。”

然而,郑炳权也直言,在某些特定的应用场景,要想实现工业软件的本土化,仍需要时间:“如冶金、制药、食品、烟草等方向,对软件可靠性的要求非常高,国产SCADA软件现有性能仍然难以支撑。亚控科技下一步的目标就是锚定这些特定应用场景,逐一攻破,进一步推进重点领域的工业系统、软件本土化。”

记者了解到,亚控科技KingSCADA新品于2024年6月首次发布,代码自主率超过90%。

管控融合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

“随着工业自动化发展不断深入,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如火如荼,未来操作系统将呈现两大发展趋势:一是制造场景必将走向管控一体化的道路;二是管控融合产品必将进一步细化,着眼于细分市场,锚定具体需求来做定制化开发。”郑炳权说道。

工业云操作系统WellinOS 4.0,就是亚控科技立足产业洞察交出的一份“答卷”。记者了解到,该操作系统主要面向数字化转型场景,不仅可以应用于工业控制,还可以帮助制造业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各种生产调度,实现管控融合。

在制造业,要真正实现管控一体化和数字化转型,将面临不少挑战。“自20世纪80年代左右开始,制造业复杂的管控系统体系间往往是分立的,要通过接口实现衔接,牵一发而动全身;对于企业而言,自动化程度越高,这一系统体系就越庞大。在云南玉溪卷烟厂,这样分立的系统数量超过了100个。”郑炳权直言,“这样庞大的系统,端、边、云难以实现协同,长此以往,运行难、调整难。这类系统的数字化转型就像一场漫长的‘攻坚战’。”

针对这些难点,WellinOS 4.0系统能够如私有云一般,为企业提供一个数据自由流通的平台,解决庞大系统体系冗杂僵化、数据流通效率低的现状。“基于该平台的开发模式,使用元语言和时空数据库,可以让不具备专业软件开发技术的人也能快速实现工业APP的开发。”郑炳权介绍道。

“我始终认为,真正能够面向细分行业市场去做定制化管控融合产品的人,一定是懂行业、懂需求的业内人士,而不是软件公司。”郑炳权表示,“这是WellinOS 4.0系统在市场中的立足点,也是我们深耕平台技术研发的根本动力之一。我们相信,这样的体系实现后,我国数字化转型就能够真正迈入‘快车道’。”

目前,亚控科技的WellinOS 4.0操作系统主要面向传统能源、新能源、市政等领域实现深度应用。传统能源方面,涉及煤矿、有色矿、油气等产业;新能源方面,亚控科技开始积极布局锂电正负极材料产业;市政方面,涵盖供热、供水等基础设施的管控调度。

高度重视技术自主性

面向数字化转型需求驱动的庞大市场,郑炳权认为,产品的技术自主性是撬动用户选择最关键的“杠杆”。郑炳权表示:“未来,中国工控操作系统要锚定中高端路线,技术将成为核心竞争力。要真正做好国产操作系统,自主性要排到首位,其次是服务,第三是性价比。”

“面向不同的市场,客户对工控操作系统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对单体设备或中小系统而言,产品竞争激烈,企业要靠性价比取胜;而对于以新能源为代表的部分行业,应用分布广、对数据要求高,产品的技术自主性就显得尤为重要。”郑炳权告诉记者,“以长庆油田为例,单个厂就涵盖约三四十万个数据点,要将如此庞大的数据量整合到一个操作系统中,系统的稳定性等性能表现是客户最关注的因素。”

因此,亚控科技高度重视操作系统的技术自主性。

“从2016年到2023年,WellinOS通过持续的实验验证逐步完善。我们于2023年发布的WellinOS 3.9版本仍有四个后台和四个开源库;而如今的4.0版本已全部去除了这些开源库。”郑炳权说,“应用容易、落地快是开源库的优势,但也必须看到,使用别人的技术,维护成本高、软件和操作系统不透明,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还是会‘受制于人’。因此不使用开源库,就是我们实现完全自主的表现。”

数字成绩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研发成本投入。据介绍,亚控科技研发人员占公司总人数的75%,每年投入技术研发的资金占全年销售额的1/3。

在被问及如何平衡研发投入和市场商业化落地的矛盾时,郑炳权的回应颇有破釜沉舟的决心:“虽然我们的产品已经颇受市场认可,但我们目前仍然不考虑上市,我们会坚持长期投入技术研发,如果这个版本实现不了目标,就再研发下一个版本,一个版本一个版本地打磨、完善我们的操作系统,通过点滴积累,打造一个完整的、自主可控的工控操作系统。”

数据业务化是人工智能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

人工智能与千行百业的融合,已经成为毋庸置疑的发展趋势。

郑炳权告诉记者,一方面,人工智能能够在构建操作系统过程中提供帮助;另一方面,通过大模型等技术的应用来提升操作系统的智能化水平,也是一条可行的发展路径。他表示:“在软件方面,人工智能能够为工程师提供编程方面的辅助,让系统更加便于打包;应用方面,人工智能也能够实现一定程度上的生产质量优化。”

然而,郑炳权也直言,当前人工智能与工控操作系统的融合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要实现进一步发展,仍然需要积累与沉淀。

“对于企业而言,数字化转型的终极目标是‘数据业务化’。”郑炳权说,“如果没有实现数据业务化,只是简单地将数据汇集到信息中心内存留,就只能得到一个个失去了物理意义的数据集。这样的数据,对人工智能也没有意义可言。因此,可以说,数据业务化是人工智能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

要实现数据业务化,就需要从底层的数据生产环节实现全管理流程的数字化。“在生产制造过程中,每一比特的数据实际上都来源于设备、机床等生产一线。因此,实现生产一线的业务化,才是真正从源头上实现对数据的有效管理。反之,从理论上来说,就很难真正做到系统性的数字化统筹。”郑炳权告诉记者,“而以这一标准来看,当前制造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仍然任重道远,要真正实现生产一线的业务化并非一日之功。”

郑炳权认为,当前,人工智能更多应用在局部的系统中,而非系统性的深度应用。“实际上,我们现在很多基础的工作还做得不够完善,要将人工智能的潜力完全发挥出来,还需要再给企业和产业一些时间。”郑炳权说道。

2025-04-18 本报记者 张琪玮 ——访北京亚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郑炳权 1 1 中国电子报 content_13482.html 1 工业操作系统应追求定制化管控融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