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只有扎实推动两者深度融合,才能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当前,全国工信系统正牢牢把握实现新型工业化这个关键任务,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促进新旧动能平稳接续转换,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从本期起,《中国电子报》开设“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调研行”专栏,通过深入一线采访,报道地方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方面的典型经验和生动实践。敬请关注。
沐浴着阳春三月的融融春光,石家庄,这座制造业底蕴深厚又充满创新精神的城市,处处涌动着活力四射、前景无限的发展盛景。
在河北普兴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人员专注地紧盯硅外延片与碳化硅外延片的自主研发设备;在石家庄煤矿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智能焊接机器人“火花四溅”,新产品源源不断;在华普生物疫苗产业化基地,生物制药车间建设等各类“重磅”项目在紧锣密鼓地推进……
3月24—25日,《中国电子报》记者一行来到石家庄,探寻这座北方工业重镇以科技创新激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密码。尽管企业所处领域、发展阶段各异,但他们的“驱动内核”,都离不开石家庄对“京津冀协同创新”机遇的精准把握与高效运用。
当下,石家庄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围绕打通“京津冀协同创新成果来石转化链条”打出一套“组合拳”,积极搭建各类产学研对接平台,推动“京津研发、石家庄转化”模式落地生根。同时因地制宜开展制造业场景创新,为产业提质升级注入新质生产力,让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双螺旋”互融共舞,交出高质量发展答卷。
加速产业落地,一套“组合拳”打通“转化链”
在石家庄诚志永华显示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诚志永华”)分析测试中心,一瓶瓶由二三十种单体化合物混合形成的显示用液晶材料,被放入不同的仪器进行各种测试,以确保产品达到最佳的性能指标。
在这些看着不起眼的瓶罐中,装的是诚志永华的核心产品——显示用液晶材料。他们深耕液晶材料领域38年,其液晶材料市场占有率居全球前三;不断攀登技术高峰,成功打破国外企业对液晶材料的垄断,“显示用液晶材料”获评国家级第六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
1987年,全球液晶显示产业刚兴起,市场潜力巨大,而彼时我国在该领域一片空白。当年,清华大学液晶材料科研团队落户石家庄,成立了中国第一家混合液晶材料生产厂——“石家庄清华液晶材料厂”(即诚志永华的前身),由此开启了“在京研发,来石制造”的发展模式。
从清华大学科研团队转型而来,诚志永华的创始人肩负着让科研成果快速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使命。因此自创立之初,公司便构建了研发与生产同步推进的发展模式。“我们不是做单纯的学术研究,而是要将液晶产业从研发到产业化一步打通,为我国液晶显示产业开拓新路径。”诚志永华常务副总经理田秋峰表示。
从几公斤到几百公斤,从电子手表、单色计算器,到液晶电视、手机、PC……通过两地协作,诚志永华不断攻坚克难,率先实现混合液晶材料产业化,承担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LCD)用液晶材料国产化项目,投资OLED产业化项目,建成光学膜试验线,设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凭创新赢得“单项冠军”称号。
在河北尚华塑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尚华塑料”)总经理杜敬亮的手机通讯录里,存着十几位材料学领域专家的联系方式。这些专家很多都来自中国科学院和北京高校,是他在石家庄多次参加产学研对接会积累的,如今已经汇集成他的“技术专家库”。
尚华塑料是石家庄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注研发生产特种线缆材料及高分子新材料。当下,该企业正与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合作,开展电缆材料阻燃性能提升研究试验,对标先进产品,目标是实现进口替代。“北京理工大学有国家级阻燃材料技术中心实验室,设备、视野都很前沿,很多试验能借助这个平台完成,对企业研发创新助力极大。”杜敬亮说道。
近年来,石家庄用一套“组合拳”打通“转化链”,推动成果高效转化。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应用示范行动;建立常态化科技成果供需捕捉机制,面向京津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高地,挖掘汇聚更多京津科技成果;借助揭榜挂帅、科技特派员制度等,建立常态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深入筛选供需信息,建设石家庄市科技成果库,到2026年年底成果供给量将超3万条。
在产学研合作推动下,一批京津冀协同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河北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清华大学节能低碳研究中心合作,搭建节能低碳研究中心,推动低碳、零碳领域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兰升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联合研发烯草酮连续化生产线,革新烯草酮生产技术,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引领精细化学品连续化生产新潮流。
拓展应用新场景,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
前不久,由中车石家庄车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石家庄公司”)实施改造的蓄冷式“河北净菜”新能源厢式物流车陆续下线。首批10辆,一共改造100辆,服务“河北净菜”进京。
在京津冀冷链物流协同的大版图中,中车石家庄公司敏锐地察觉到行业痛点——两端不足、储运低效,“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冷链物流供需不平衡,储、运过程的品质不稳定……为此,基于“产—储—运—销”一体化,该公司开发了蓄冷式冷链装备谱系产品。
“此次改造的新能源厢式物流车运用国内独创的‘可更换式蓄冷单元+强制对流’技术原理,经模块化、标准化、整装式设计,保障菜品运输时持续锁鲜与温控可控。”中车石家庄公司冷链事业部总经理姬连凯介绍,这一项目实施后,公司又与天津蓟州区杨津庄镇签订了项目合同,打造以鲜切花保鲜为主的冷库,不断开拓京津冀冷链物流新场景。
洞察行业“痛点”与市场需求,方能发现商机,石家庄煤矿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石煤机”)也深谙此道。自今年以来,这家成立80余年的老牌装备制造企业,自主研发的大功率防爆柴油机齿轨车,在山西大型煤业集团成功中标数千万元合同,为地区现代化矿山建设提供高端装备保障。
石煤机副总工程师李英娜告诉记者,针对用户煤矿巷道实际工况,市场开发与科技创新团队紧密协作,提供“一矿一策”差异化辅助运输系统方案。“在科技研发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确保每一项新产品都要经过深思熟虑的市场调研与论证。”李英娜表示,正是这种精准的市场定位与持续的技术创新,为石煤机开拓了广阔市场,新产品在总销售量中占比超60%。
在诚志永华公司展厅一角,工作人员轻轻一按遥控器,窗玻璃在透明和不透明之间瞬间切换。据介绍,这是建筑用的液晶智能窗户,通过控制电压来改变液晶分子排布,从而控制光透过的程度,来实现建筑节能。
“近年来,公司在业务开展方面逐渐清晰了‘主攻显示,适度跨界’策略。”田秋峰说,为顺应未来的技术发展趋势,诚志永华正在涂布型液晶聚合物材料、OLED材料、其他显示用化学品等平板显示的前沿技术和产品开发方面积极布局,从专注于液晶材料,进一步扩展到相关显示材料领域。
目前,石家庄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2.7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24年,该市新认定市级以上科技领军企业15家、高新技术企业300家,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2777家,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达485个,位居全省第一位。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出题人”“答题人”,也是“阅卷人”。根据今年石家庄市政府工作报告,该市将培育高能级创新主体。支持石药、以岭、神威、晶澳等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聚焦行业前沿攻关突破,提升主导产业创新水平。保持科技投入力度不降、规模不减,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12%以上。完善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今年年内全市科技领军企业达60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0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4000家以上。
打造集群“强磁场”,激发强链补链延链作用
一枚指甲盖大小的恒温晶振,堪称电子设备的“心脏”。为实现其本土化替代,河北远东通信系统工程有限公司持续发力,让恒温晶振体积不断缩小、集成度持续提高。
这家公司不远处的河北美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自主创新成果同样亮眼。该公司成功研发出MEMS惯性传感器,并在国际上率先将其应用于汽车自动驾驶领域,为车辆提供高精度定位导航。
在位于石家庄鹿泉区的电子信息产业园里,“真‘芯’‘石’意打造电子信息高地”的标识十分醒目。这里,有打破国外8英寸外延片垄断的国内硅外延材料行业龙头企业;也有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保持前列的电子陶瓷领域龙头企业;还有国内少数拥有LED外延、芯片、灯珠、成品灯具完整产业链条并能提供智慧城市智慧照明整体解决方案的高新技术企业……
近年来,河北省联合京津两地不断完善京津冀集成电路产业链图谱,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断提升高质量科技供给能力。组织产业链共建共享对接,打造京津冀集成电路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平台,携手解决产业链堵点卡点。石家庄,作为河北省电子信息产业主要聚集区、国内有影响力的电子信息产业高地,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鹿泉区作为石家庄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承载区,规划建设了占地2.6万亩的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园,已形成现代通信、集成电路、汽车电子、软件研发、空天信息、机器人等6条产业链,实现了从天空到地面、从材料到产品、从芯片到模块、从设计到应用的全链条布局,不断建链、补链、延链、强链,推动产业链集聚发展。”石家庄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冯文斌介绍道。
“走出去”“请进来”双向发力。石家庄鹿泉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持续强化“内育外引”力度、打造一流科创平台、加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良好格局。电子信息企业数量从2021年年初的536家增加到2024年年底的1226家,年均增加172家。
持续串起“链”上活力。通过鼎瓷电子,成功引进了军特电子、均微电子等8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中入驻通信技术创新中心,石家庄鹿泉形成了一条从前端材料到末端集成应用的完整的高性能陶瓷集成电路产业链。
这样的强磁场,离不开优良的营商环境。河北敬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威表示,公司项目建设的速度非常快,仅7个月便完成了产品下线。“拿地即开工+并联施工”,实现了“当月拿地,当月开工”的高效推进,助力企业抢占市场先机。公司最近已经获得100MWh储能订单,这些产品生产后将运往贵州项目工地。
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为石家庄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2024年,石家庄五大主导产业聚力成势、竞相发展。生物医药、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营业收入分别突破1200亿元、1300亿元,“中国好药·石家庄造”“真‘芯’‘石’意打造电子信息高地”两大产业IP全面打响;先进装备制造产业营收超千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