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微信公众号
  • 电子信息产业网
  • 微博
第06版:信息通信

让科研“小循环”融入产业“大循环”

——访北京凯思昊鹏软件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鹏

本报记者 张琪玮

图为凯思昊鹏工程师正进行Hopen OS的开发维护工作

20世纪末,微软斥巨资向全球推行“维纳斯计划”,扶持基于Windows CE操作系统的廉价上网终端。作为应对,中国科学院北京软件工程研制中心启动“女娲计划”,中国首款自主研发的嵌入式操作系统Hopen OS应运而生。

北京凯思昊鹏软件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凯思昊鹏”)的呱呱坠地,与Hopen OS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Hopen OS开发进程的推手,凯思昊鹏自1998年至今,登过顶峰,也涉过低谷。经过十余年的技术沉淀,乘着当前新兴产业的“东风”,锚定工控操作系统领域的凯思昊鹏重新出发。

近日,《中国电子报》“工控百企行”专栏对话凯思昊鹏董事长陈鹏,深度了解这家老牌科技企业,如何聚焦三个重点方向,打造工控产业链中的坚实底座和巨头背后的“隐形冠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重点布局工业、机器人和脑机接口

在市场中经历了近30年的摸爬滚打之后,凯思昊鹏在默默服务于工业设备、物联网、关键基础设施的同时,也在开拓一片新的世界。

聚焦凯思昊鹏在工控领域的新布局,陈鹏对《中国电子报》记者打开了话匣子:“面向工控操作系统,我们做出了‘1+3’的基础布局:‘1’是我们在操作系统与数控领域的核心技术能力,‘3’则代表我们重点布局的三个领域——机器人、工业母机和脑机接口。”

陈鹏表示,选择这三个细分领域,其实是研究视角下的必然之选:“从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看,随着新终端的诞生,新一代的操作系统必然会随之崛起。放眼下一代终端设备的发展,我们认为有几个趋势:工业自动化日益成熟,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千行百业,以及智能终端的穿戴式演进。”

“其中,工业自动化领域,也就是数控机床等市场,是起步最早、发展也最成熟的市场。”陈鹏说道。记者了解到,面向工业母机领域,凯思昊鹏推出了首款支持实时与非实时融合的数控操作系统。“为了做好工业领域的操作系统,我们聚焦自身平台能力的打磨,立足于技术沉淀,曾与华为、华中数控、优必选等企业合作,在台州、广州等多个地方,实现了比较好的实施效果。”陈鹏提出,未来,希望能够与台州形成体系化的合作,与当地的民营企业共同推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本土化。

作为近几年发展得如火如荼的热点领域,机器人是陈鹏锚定的一大机会市场。当前国际上使用较多的是名为ROS(机器人操作系统)的开源操作系统。虽然ROS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他仍然认为,考虑到未来机器人上产线、进家庭的发展前景,对安全性、精密性的要求与现阶段不可同日而语,到那时,ROS恐怕能力上难以胜任,应用生态构建也不够完善。陈鹏告诉记者:“我们仍然需要持续聚焦技术研发工作,与机器人厂商共同成长。”当前,凯思昊鹏与中国科学院软件所AgiRos团队携手,正共同打造机器人操作系统生态。

脑机接口则是凯思昊鹏面向未来的另一项“长远投资”。现有的终端和人的交互就像一套成熟的I/O(输入/输出)体系,无论终端的形态如何,向穿戴式演进、形态与交互方式如何变化,都要遵循原有的I/O体系逻辑。脑机接口相当于为人开辟了一套全新的I/O系统,陈鹏坚信,这一领域大有可为。凯思昊鹏已经推出脑机接口领域首个国产脑机接口操作系统HopenBCI、开发平台BCIxstudio和应用服务平台Nuwa,并与广东省科学院珠海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在当地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技术推广和服务工作。

成为大企业背后的“隐形冠军”

谈到公司的产业定位,陈鹏告诉记者,凯思昊鹏的目标是深耕底层技术,凭借技术积累,成为工控产业链中的坚实底座和大企业背后的“隐形冠军”。

“回顾许多德国企业的发展模式,可以发现,像西门子这样的‘巨无霸’背后,往往有许多默默无闻的小公司,虽然规模小、业务面相对较窄,但凭借在特定细分领域的技术资本,也能取得可观的利润。”陈鹏分析道。

而国内工控产业结构又是另一番光景:工控企业往往分散在各自的细分领域,对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E(计算机辅助工程)与EDA(电子设计自动化)等领域均有覆盖。但国内没有出现像西门子一样的工业“巨无霸”企业。陈鹏希望凯思昊鹏能够成为这些企业背后的“隐形冠军”——聚焦行业底层技术,为相关领域的企业做好支撑服务。

对于这一定位的市场前景,陈鹏抱有积极的预期:“工业领域细分市场繁杂,这些市场各自聚焦,但又共享着部分综合性的底层技术。因此,我们认为可以采用‘以量取胜’的战略,锚定几个有潜力的赛道,以技术优势吸引不同赛道上的供应商们,从而实现合作共赢。”

陈鹏直言,虽然中国制造业已经实现全产业链的覆盖,但当前,尤其是在高端制造领域仍然存在“量大于质”的现象。以工业母机为例,中国机床的产量十分可观,但高端机床寥寥无几。我们对高端机床,甚至是机床本体的制造能力亟待提升。而对于我国制造业企业而言,要引入全新的信息化技术体系,就意味要打破他们原本平稳的运行生态,无异于“破而后立”,推行难度很高。

为此,陈鹏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中国工控软件市场看似有大片空白,实则要紧迫起来,抢抓发展窗口期。要紧跟国家新兴聚合体脚步,以龙头企业为牵引,在特定的细分领域建设自身生态。”他告诉记者,当前,凯思昊鹏与中车集团、国网等央企均已形成战略性的合作。

打通“双循环”破解融合发展难题

脱胎于中国科学院体系的凯思昊鹏有着与生俱来的科研气质。站在科研与产业的“交界地”,陈鹏对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融合发展也有着更加深入的洞察。

陈鹏坦言,在很多领域中,科研与产业仍然“自成循环”。在科研界,研究课题、取得成果、申报课题……如此往复,构建出一个科研“小循环”;同时,在产业界,研发新的产品、以产品服务客户、以收益反哺研发……构建出产业“大循环”,这两套循环往往各自为战,“纸上”的需求难以与产业的需求相匹配,这也是当前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

陈鹏表示,当前,中国正逐渐将“科研小循环”融入到“产业大循环”中。“此前,我们到山东金乡做科技服务时已经看到,有许多名校毕业的科研工作者已经真正走进山里、踩在地上,将注意力从纸面上投入到产业中。这无疑是非常令人鼓舞的现象。”陈鹏说道。

与中车集团的合作,就是凯思昊鹏打通科技、产业“双循环”的第一步。中车集团在制造领域自成一套完善的体系:从机床制造,到工业软件,再到高铁系统的运营体系和运行控制……已经形成了闭环。引进国外的相关技术后,中车集团坚持走本土化道路,在嵌入式系统和管理类软件领域都取得了可观的创新成果。陈鹏表示:“中车集团通过与我们合作,进一步推进本土化,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积极性非常高,我们也很期待,未来与更多企业、更多产业合作,打造科技、产业‘双循环’,实现互利共赢。”

2025-04-11 本报记者 张琪玮 ——访北京凯思昊鹏软件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鹏 1 1 中国电子报 content_13406.html 1 让科研“小循环”融入产业“大循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