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微信公众号
  • 电子信息产业网
  • 微博
第05版:聚焦2025赛迪论坛

创新驱动分论坛:融合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本报记者 张琪玮

4月1日,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研究院)、工业和信息化部新型工业化研究中心主办的2025赛迪论坛在京举办,同期举办创新驱动分论坛。论坛以“汇聚创新力量 领航产业发展”为主题,为新时期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注入新活力。

科技创新是引领产业升级的核心力量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一年来,大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深入普及,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引领产业升级的核心力量。围绕这一主题,多位相关负责人与行业专家进行了热烈讨论。

与会专家指出,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既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的着力点,也是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支撑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一是增加高质量产业科技供给,定期开展产业需求分析,健全揭榜挂帅机制;二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健全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的制度体系,实施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三是支持新产品推广应用,围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大项目打造场景,支持各地政府及龙头企业开放场景资源;四是持续优化创新平台网络,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点领域积极布局各类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加快推动制造业中试平台建设;五是加强科技创新服务支撑,建设国家统一技术交易服务公共平台,同时强化标准知识产权质量和品牌建设。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纪委书记许百涛指出,从当前国内外环境看,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以创新驱动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对此,许百涛表示,传统产业方面,广泛运用数字技术、绿色科技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新兴产业方面,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民用航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等领域,加快技术培育和发展,助力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方面,聚焦量子信息、脑机接口等前沿方向,构建基础研究技术突破、产业孵化全周期支持体系,探索企业主导的研发产业化模式,引领未来产业布局发展。

从科技创新到产业创新,我国始终“在路上”。论坛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科技与标准研究所副所长郭雯发布并解读了《制造业创新指数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近年来,我国国家级制造业创新总指数逐年增长,十年间年均增速达到11.6%,呈稳步提升态势;从地区角度看,2023年共有12个省份的省级制造业创新指数超过平均水平,广东、江苏、浙江、山东位列创新发展第一梯队。

面向未来发展,中国科学院大学国家融合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长、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会荣誉理事长穆荣平表示,应坚持创新驱动、数字转型、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战略,在创新发展政策体系支撑下,进一步建设超级智慧的创新发展的系统和能力,从而建立以愿景驱动机制塑造未来的决策支撑体系,在达成价值观共识的同时,引领新兴产业实现系统性突破。

未来产业发展已经迈入新阶段

当前,全球正迎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科学、新能源、先进材料等为代表的前沿科技和颠覆性技术创新迅猛发展,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已经成为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论坛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无线电管理研究所(未来产业研究中心)空天信息研究室主任孙美玉发布《新时期中国工业投资质效报告》。孙美玉表示,当前,未来产业已经成为新质生产力培育的重要内容,量子科技、生物制造、原子级制造、清洁氢、人形机器人等技术有望带动新的市场,我国未来产业发展已经迈入新阶段,政策、科技、产业、资本良性循环的创新生态进一步完善。未来,我国将持围绕传统产业的高端化升级和前沿技术的产业化落地的主线,打造全球前沿技术创新策源地,加快未来产业特色集聚发展。

“颠覆性、前瞻性、融合性是未来产业的主要特征,前沿科技突破、应用场景创新是未来产业的核心驱动力。”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刘云表示。面向未来产业下一步发展,刘云提出,应加快培育人形机器人、元宇宙、量子科技三大未来产业的发展对策,以通用AI赋能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路径与对策建议,形成“科学—技术—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制度体系和市场环境。

科技领军企业引领融合创新

2023年4月,《关于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意见》正式通过,推动形成企业为主体、产学研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得到显著增强。可以看到,近年来,企业前沿技术研发引领科技产业发展的案例层出不穷,如何让企业充分发挥融合创新引领作用,成为与会专家共同的关切。

今年以来,DeepSeek一经问世便凭借低成本、高性能迅速“引爆”科技圈,到了今天,DeepSeek已经成为人工智能产业的一个重要“标杆”,正逐步实现千行百业落地应用。对此,哈尔滨工业大学商学院院长马涛指出,DeepSeek这一现象级的产品,同样造成了深厚的产业影响,“目前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都在快速适配DeepSeek,DeepSeek所使用的第三方平台供给API的服务模式得到普及后,算力成本的降低马上催生了一系列新的市场,这些市场带来的都是基础先进性的需求、高级人力资本使用的需求、创新性集中的需求。”马涛表示,除带来新的市场空间、推动融合创新发展外,DeepSeek同时也促进了全球AI格局的多元化发展。“我们能从DeepSeek研发创新产品的过程中得到一点非常珍贵的启示就是信心,有DeepSeek的成功案例在前,我们应该对把中国本土的科技人才的优势转化为对未来突破式创新的竞争优势更加充满信心。”马涛说道。

同期,作为科技领军企业的代表之一,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政企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专家孙跃鹏分享了华为公司以数智创新为核心实现的数字化转型实践历程。孙跃鹏表示,当前,华为分别从研发、生产、物流三个方面实现了全面智能化升级和数字化转型:在研发领域,华为通过人工智能与大模型技术,实现对从产品管理到软件部署、发布的全流程支撑,公司每年AI生成代码数多达约9800万行;在生产领域,华为打造了5个L2层级的大模型场景,分别是排产模型、物流优化、生产知识图谱、设备运算以及AI服务,投产后,当前华为高端手机产线的人力投入从80人降至14人,每20秒就能生产出一台智能手机;在物流领域,华为基于数据平台与盘毂大模型,搭建了灵坤数智云脑,助力物流业务从供应商、生产工厂到供应中心到中心站点再到客户站点的端到端的全流程优化。当前,华为集装箱利用率提升1.5%,每年节约成本约150万美元。

2025-04-08 本报记者 张琪玮 1 1 中国电子报 content_13368.html 1 创新驱动分论坛:融合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