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齐旭报道:3月27日,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开幕式的重大成果发布环节,EAST首次实现千秒量级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高能同步辐射光源成功发射第一束光、“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建成入列、60MW/600MWh液态空气储能示范项目、高分辨率三维介观尺度荧光显微技术、基于脱氨酶的转录因子印记技术、己二酸的生物制造关键技术、基于新型光敏蛋白的基因治疗技术、具身大模型机器人等北京人工智能创新应用成果、北京重大开源成果等十项重大科技成果集体亮相。
记者注意到,本次发布的成果聚焦科技前沿,也关注到赋能千行百业的新技术,充分体现了科技创新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引领作用。
去年以来,新能源汽车明星企业小米先后发布SU7、SU7 Ultra车型,备受业界关注。本次发布的十项重大科技成果中,北京人工智能创新应用成果之一的“AI+新材料”,应用场景就有小米汽车的身影。
据了解,小米与国家级材料重点实验室合作,搭建了多元材料AI仿真系统,从上万种合金配方中快速锁定最优解,研发出高强高韧免热处理环保压铸材料“泰坦合金”。通过一体化压铸,泰坦合金应用于小米首款车型SU7车身结构件,焊接点减少840处,大幅提升车身结构的稳定性,并减轻车身重量、提升续航能力。这一新型材料成果,不仅助力小米汽车在市场上脱颖而出,更为整个汽车制造行业提供了全新的材料解决方案。
不仅如此,“AI+医疗”“AI+零售”“AI+金融”的创新成效也已经在产业中落地显现。
比如,在“AI+零售”方面,北京银河通用机器人与合作伙伴联合推出首个具身智能智慧药房解决方案,由具身大模型机器人Galbot负责24小时无人值守运营;在“AI+医疗”方面,推出了AI儿科医生产品,整合了医院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与百川智能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实现图文问诊、语音问诊、视频诊断/问诊、医疗信号分析及健康管理等核心应用模式。
开源作为创新重要的协作模式,已成为推动全球信息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并从最初的软件行业走向了硬件、芯片等多个领域。
本次发布的重大科技成果中,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北京开源芯片研究院、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等多家单位联合申报的北京重大开源成果,包括全球首款纯电驱全尺寸拟人奔跑人形机器人通用平台“天工”、全球首个区块链软硬件技术体系“长安链”、理想整车操作系统、高性能RISC-V处理器核等多个重点开源成果,全面展示多个领域打造开放创新生态的最新成就。
中关村论坛创办于2007年,以“创新与发展”为永久主题,已成功举办15届。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主题为“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将围绕AI大模型、具身智能、量子科技、生物医药、6G、脑机接口等前沿领域,设置10场品牌论坛和50场创新论坛,深入探讨前沿科技进展和产业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