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介绍2025年1—2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工业生产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记者:我们注意到,工业生产增速有所回落,这是否受到如今美国对中国施加新关税的影响?
付凌晖:今年以来,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促进传统产业焕新升级等政策作用下,装备制造和高技术制造业增长较快,工业新动能培育壮大,企业预期改善,工业生产整体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一是工业生产增势不减。各地区加力支持工业生产、加大要素资源保障,为工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前两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增速比上年全年加快0.1个百分点,制造业增长6.9%,增速明显快于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速。其中,装备制造业增长10.6%,比上年全年加快2.9个百分点,为工业生产平稳较快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这个工业增速是在去年同期1—2月份增速较高的条件下实现的,也体现了中国工业的强大韧性。
二是工业高端化智能化发展态势明显。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快融合背景下,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驱动产业变革增强,日益成为工业发展新引擎。前两个月,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1%,比上年全年加快0.2个百分点。从产品看,1—2月份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圆片产量分别增长27%和19.6%。国产人工智能通用大模型在电子、汽车等重点工业领域规模化应用加快,赋能产业创新发展,算力需求的扩大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增长,前两个月数字产品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1%,服务器产量增长73%。
三是工业绿色化发展向好。新能源产业增势良好,绿色能源利用不断加大,有力促进了经济绿色低碳转型。1—2月份,新能源汽车、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7.7%和37.5%,继续保持较高增长;规模以上工业风力和太阳能发电量都保持两位数增长。
四是企业预期总体改善。今年以来,宏观政策更加积极有为,人工智能等科技应用实现突破,带动企业预期改善。2月份,制造业PMI为50.2%,比上月上升1.1个百分点,制造业新订单指数为51.1%,上升1.9个百分点。
总的来看,今年以来工业生产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向新向好态势比较明显。但也要看到,市场供求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部分行业价格低迷,一些企业效益不佳。下阶段,要落实好全方位扩大内需各项举措,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改善企业经营,促进工业高质量发展。
“两新”政策效应持续显现
记者:如何评价前两个月制造业投资增速?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效应如何?您怎么看下一阶段制造业的投资增速走势?
付凌晖:今年以来,随着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持续推进,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效应显现,制造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对全部投资的带动作用比较明显。前两个月,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9%,保持较快增长。从主要特点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投资结构持续优化,装备制造业投资较快增长。随着制造业升级发展对装备产品需求扩大,带动了行业投资增长。前两个月,装备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8.9%,其中,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37.3%和21.6%,均明显快于全部制造业投资增速。
二是转型升级扎实推进,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较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力度加大,制造业技改投资增势较好,前两个月,制造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0%,增速比上年全年加快2个百分点。
三是制造业高端化发展,高技术制造业投入加大。各方面积极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高技术领域制造业投资高速增长。前两个月,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7.1%,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31.6%。
还要看到,今年以来,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加力推进,不仅促进了制造业生产,也有力支撑了投资增长。前两个月,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8%,增速比上年全年加快2.3个百分点,对全部投资增长贡献率达到62.3%。
从下阶段情况来看,我国制造业发展具有广阔空间,制造业投资持续增长有利因素较多:
一是产业升级步伐加快。我国加快向制造强国迈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势头强劲,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都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
二是科技创新突破引领。近年来,我国在人工智能大模型、人形机器人、量子通信、半导体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人工智能+”等创新产品和应用跑出了加速度,带动相关产品需求激增,有力拉动了相关行业投资增长。
三是政策支持作用明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对扩大有效投资作了全面部署,各地加力实施“两重”“两新”政策,强化项目、资金等要素保障,将有力支持制造业投资增长。
下阶段,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精神,积极扩大有效投资,聚焦提高投资效益精准发力,发挥好各类政府投资工具作用,更好调动社会投资,推动投资稳定增长,发挥好投资扩需求、优供给的作用。
记者:请展望一下,第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会怎么样?从消费角度来讲,您觉得能见到提振消费政策的效果吗?
付凌晖:今年1—2月份,宏观政策效应在继续显现,经济运行起步平稳,发展态势向新向好。从近期情况来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超大规模市场、完备产业体系、丰富人力人才资源优势明显,有需求升级、结构优化、动能转换的广阔增量空间,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持续显效,第一季度经济运行有望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具体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延续回升态势。今年前两个月,生产供给稳定增长、消费投资稳中有升,主要指标增速多数快于上年全年,为第一季度经济开局奠定了较好基础。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增速比上年全年加快0.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1%,增速比上年全年加快了0.9个百分点。这些主要指标都呈现稳中有升态势。
二是国内需求有望逐步扩大。从消费看,近日,中办、国办印发了《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各地区各部门相继推出促消费、惠民生“组合拳”,加力扩围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有望带动消费稳定增长。从消费者信心指数来看,2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比上月高0.9个点,连续3个月在回升。从投资看,各方面加大稳投资工作力度,强化项目、资金等要素保障,加之民生基础设施建设和创新投入不断加大,有利于投资持续增长。前两个月,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5.6%,比上年全年加快了1.2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9.7%,明显快于全部投资增长。
三是宏观政策效应继续显现。“两重”“两新”政策力度加大,政策效果继续显现。从前两个月情况看,在消费品以旧换新加力扩围带动下,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家具类、文化办公用品类、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都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在大规模设备更新带动下,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增长18%。随着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逐步落地,将有助于经济的持续回升向好。
四是市场预期信心改善。随着各项宏观政策发力显效,经济运行回升向好,国产人工智能大模型、人形机器人等科技前沿领域实现突破,提振了社会信心。经营主体预期继续改善,2月份制造业PMI明显上升,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继续处于景气区间。这些积极变化有利于生产和需求的扩大,促进经济的循环畅通。
综合来看,尽管面临一些风险和挑战,但是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力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宏观政策“组合拳”继续发力显效,第一季度经济有望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
新质生产力发展态势持续向好
记者: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科技创新无疑是当之无愧的焦点话题,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关键词引发热议,从1—2月份数据来看,我国科技创新带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有怎样的表现?
付凌晖:新质生产力发展是各方面都非常关注的情况。党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各地区各部门积极出台支持新质生产力的措施,效果不断显现。从前两个月情况来看,科技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新产业发展向好,数字经济、绿色经济持续壮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稳步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取得新进展。
第一,新兴产业保持较快增长。新兴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前两个月,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1%,比上年全年加快0.2个百分点。国产人工智能大模型异军突起,“人工智能+”等创新产品跑出了加速度,推动生产方式变革,带动高端制造快速发展。1—2月份,集成电路圆片、工业机器人、动车组、民用无人机等高技术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9.6%、27%、64%和91.5%。
第二,数字经济活力不断释放。数字经济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点,各地区各部门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数字经济发展势头向好。从行业来看,前两个月,规模以上数字产品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1%,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长9.3%。从产品来看,3D打印设备、虚拟现实设备等智能产品产量分别增长30.2%和37.7%。5G规模化应用持续推进,春节期间5G移动互联网用户接入流量比上年同期增长35%,占移动互联网用户接入流量的比重达到60.9%。
第三,绿色经济打造新增长点。绿色转型扎实推进,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前两个月,规模以上工业风力、太阳能发电量同比分别增长10.4%和27.4%,新能源汽车、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等绿色产品的产量分别增长47.7%、35.4%和51.5%。
第四,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稳健。产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增添新来源。前两个月,制造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0%,快于全部投资5.9个百分点。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3万多家基础级智能工厂、1200余家先进级智能工厂、230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将有效赋能产业转型升级。
总的来看,今年以来,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发展态势持续向好。下一步要在激发传统产业活力、加快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积极部署未来产业上下更大功夫,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更多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