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微信公众号
  • 电子信息产业网
  • 微博
第04版:两会专题

全国政协委员、芜湖机器人产业发展集团董事长许礼进:

整合形成人形机器人标准化场景库

本报记者 张心怡

今年春节,人形机器人上“春晚”扭秧歌霸屏热搜,成为全球科技圈的焦点。3月5日出炉的政府工作报告,也首次提及“具身智能”和“智能机器人”。全国政协委员、芜湖机器人产业发展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许礼进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当前人形机器人发展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已经实现了从“追赶式创新”向“开拓式创新”的转变。

“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等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极大地增强了机器人的智能化、柔性化和精准控制能力,也进一步加快了人形机器人的技术落地和成果转化速度。”许礼进向《中国电子报》记者说道。

但人形机器人要实现规模化的量产和应用,仍需攻克诸多难题。许礼进认为,人形机器人产业还存在四个制约因素。

一是应用场景复杂多样,技术路线普适性不足。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复杂,单个或多个场景对机器人的功能、形态、交互方式等需求各异,导致技术路线分散,缺乏场景应用落地的普适性解决方案。

二是技术瓶颈待突破,产品性能待提升。存在高性能传感器精度及稳定性不足,核心算法模型高度依赖数据量和算力,复杂场景下的实时动态规划和长任务分解等能力有待突破等问题。

三是标准规范缺失,产业链协同受阻。国内人形机器人行业标准与认证体系滞后,导致产品兼容性差、质量参差不齐、市场准入门槛模糊,产业链上下游难以实现协同作业与资源共享。

四是安全伦理问题显现,监管框架不全。人形机器人可能引发物理伤害、数据泄露等风险,对人身安全与隐私构成潜在威胁。拟人化特征可能引发伦理与社会问题等。

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在发展初期,应用场景和市场需求往往不够明确。对于如何加快人形机器人的量产速度和市场化进程,许礼进进行了重点调研,提出三个建议。

其一,加大首台套政策扶持。引导领军企业开展创新研制,加快人形机器人产品孵化。

其二,开拓场景。建议政府在导览、康养服务、工业制造、特种应急等领域寻找技术难度小、需求量大的场景开放试点,加速人形机器人产品的迭代优化。

其三,整合各领域应用场景数据,形成标准化场景库,驱动算法迭代,助力人形机器人产品的应用落地。

前不久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为民营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许礼进认为,民营企业具备国家政策支持、市场空间广阔、运行机制灵活等优势,在创新驱动和技术升级的背景下,民营企业将迎来更加繁荣的时代。

2025-03-07 本报记者 张心怡 全国政协委员、芜湖机器人产业发展集团董事长许礼进: 1 1 中国电子报 content_13067.html 1 整合形成人形机器人标准化场景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