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着乙巳蛇年春节的尾声,2025年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在哈尔滨市拉开帷幕。为保障亚冬会的顺利举办,今年的春节里,哈尔滨的街道格外热闹:在主会场,一辆辆大巴车往来穿梭,一队队演职人员进出场馆彩排节目,身着蓝衣的志愿者在街头巷尾热情地为他人提供帮助;在比赛场馆中,通信基础设施保障人员已经完成设施建设,反复检查、调试设备,在一场场测试赛中“查漏补缺”……在工作人员的辛勤努力下,这座冰雕玉砌的城市,在春节的喜庆之上,又再添一丝热闹。
2月4日是大年初七,也是女子冰球项目的第二个比赛日。顶着零下29℃的严寒,《中国电子报》记者来到女子冰球项目的比赛场地——哈尔滨体育学院,实地探访在这个特殊的春节里,中国联通的基层通信基础保障人员为亚冬会做的“二三事”。
走出安检大棚,一辆鲜红的应急通信车格外夺人眼球。中国联通哈尔滨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女子冰球项目场馆经理兰海鹰告诉记者,在哈尔滨体育学院这一赛区,应急通信车实则是应对特殊建筑条件的无奈之举:“相较于其他赛区,体育学院地处老城区,周边建筑往往年限较高,有许多老楼、危楼,甚至有部分楼房是破顶楼,几乎完全无法架设临时基站,架设光缆的施工难度也很高。因此,我们专门调用了一辆应急通信车,选取了最理想的停放位置,解决从安检大棚到观众席入口这一区域的网络覆盖问题。”
而在场馆内部,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则相对顺利很多。兰海鹰告诉记者,场馆内完善的网络保障,离不开通信基础保障团队长期的努力。“2024年10月11日,我们在体育学院的场馆内举办了第一场测试赛。由于当时学期还未结束,这一场馆直到10月5日才获批使用。测试赛迫在眉睫,时间紧、任务重,我们的团队加班加点,仅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就完成了全量设备的开通和调试,一切标准均对标正式比赛,顺利完成了测试赛通信保障和场馆的全贯通测试。”
“‘万无一失’,是我们本次亚冬会通信保障的一大宗旨。尤其是体育学院区域,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差,许多地方都是信号死角。比赛过程中,通信保障一旦出现纰漏,轻则令观众无法正常通话、联网,重则直接影响比赛的转播,后果严重。”兰海鹰告诉记者。为此,中国联通打造了“双供电、双核心、双出口、双上行、双设备”的“五双”网络,不同于以往赛事活动中主要设备和备用设备的区分,本次赛事中,两套设备均随时待命,为网络的稳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坚实保障。此外,黑龙江联通调集了超20辆应急通信保障车,全方位保障网络覆盖。
“除了楼房条件外,哈尔滨冬天的极端天气也是施工的一大难点。”兰海鹰表示。这一点,记者深有体会:在室内外近40摄氏度的温差下,每次进入场馆内,眼镜片都会蒙上一层水雾;双手裸露在室外空气中,短短半分钟,就冻得手指僵硬、几乎失去知觉;在场馆内外往来穿梭的工作人员几乎都是“全副武装”,厚重的棉衣反复穿脱,帽子、手套缺一不可……记者得知,为了在极寒天气下最大限度地降低损耗,中国联通对场馆的光缆路由进行了一次全面“重建”,兰海鹰告诉记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取缔了光缆中间的接头,采取了一根光缆、两头直接连接机房的方式,避免因温度变化对线缆接触点造成影响,从而导致光衰值增加,影响光信号的传输质量。在过去已经建设好的、有跳接点的光缆上,我们则对跳接点进行植绒,尽可能减少衰耗,为整条光路创造更好的条件。”
这样的调整,对于人力物力而言,无疑都是挑战。然而,兰海鹰所带领的团队已经做足了“迎战”的准备。记者到达时,场馆内的比赛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而观众席旁的机房内,数位工作人员也正拥簇在机箱前,排查可能出现的故障隐患。“我们的团队有30人,其中,主力工作人员都是近几年新毕业的大学生。为了顺利实施场馆网络保障,这些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付出了更多的努力。这里建设的每一条线,都是他们一根一根亲手对比、放置的;每一项应急预案,他们都反复演练,经过近一个月的磨合,已经可以做到得心应手。”谈到团队的努力,兰海鹰的眼中满是骄傲,“现在,我们的技术经理已经可以做到对每个端口的位置烂熟于心,看到某个端口告警,已经不需要通过网络管理人员,就可以直接找到对应的上一端的位置,直接排除故障。”
记者得知,兰海鹰和他年轻的团队早在2025年1月初就已经全部进场,整个春节期间都坚守在岗位上,直到2月14日比赛结束后,这场周期极长的“通信保障战役”才能真正告一段落。
记者了解到,体育学院的比赛场地可容纳2200名观众,而测试赛期间,中国联通为亚冬会专门打造的“一朵云”“四张网”“十二项服务保障”的通信网络,不仅能够为场馆内观众提供流畅的网络体验,甚至还能覆盖周边居民的用网需求。兰海鹰告诉记者:“在整个场馆中,我们除在常规点位做额外部署,还做了调优处理,在楼梯拐角、走廊死角等信号难以覆盖的位置也增加了点位,尽最大努力保障用户的用网体验。”
功夫不负有心人,从2月3日举办的第一场女子冰球正式比赛至今,体育学院冰球馆的网络保障如同四个月前举办的那场测试赛一般,一切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