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微信公众号
  • 电子信息产业网
  • 微博
第05版:专题

新型工业化:工业全领域数字化赋能持续发力

赛迪智库新型工业化形势分析课题组

图为蔚来汽车F2工厂生产线

2024年,全国上下积极贯彻落实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部署,新型工业化的旗帜作用逐步彰显。展望2025年,各地将进一步加强对重点热点行业精细化布局,新型技术改造城市建设和大规模设备更新进入重要发力期,产业发展方式向绿色化转型提速,企业出海热潮将持续高涨,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有望进一步提升。

新型工业化旗帜作用将进一步彰显

根据当前形势,预测2025年,我国新型工业化旗帜作用将进一步彰显,各地将进一步加强对重点热点行业精细化布局,新型技术改造城市建设将进入新周期,大规模设备更新进入扩张期,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将加速,企业出海的良好势头有望延续。

(一)全国上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良好氛围基本形成,重点热点行业布局将进一步完善

自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召开以来,31个省份均高规格组织召开推进新型工业化会议,加快政策与举措创新,新型工业化整体实现良好开局。

展望2025年,适逢“十五五”规划编制启动之年,各地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谋划、政策举措将进一步落深落实。一是各地将紧锣密鼓地开展“十五五”规划前期预研。围绕下一个五年中如何找准在全国新型工业化大局中的发展定位、如何构建本地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等重大问题开展理论性、前瞻性、系统性研究,为规划编制提供基础支撑。二是各地将对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行精细布局。以“十五五”规划为抓手,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聚焦“干什么、怎么干”等关键问题,进一步明确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任务、重点领域、中长期发展路径等具体内容。

(二)工业全领域数字化赋能持续发力,新型技术改造城市建设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将进入重要发力期

新型技术改造城市建设和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是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抓手。目前中央顶层政策已经陆续印发,各省份也先后出台相关文件积极落实。

展望2025年,新型技术改造城市建设将进入新周期,大规模设备更新进入扩张期,政府和企业同向发力更为紧密。一是新型技术改造城市建设将推动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智改数转网联”将更加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促进企业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和管理创新,推动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二是大规模设备更新将有力拉动有效投资。多地已出台设备更新政策细则,明确具体的支持范围和包括贷款担保、贷款贴息等在内的支持举措。随着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的有力推进,预计2025年将进一步撬动年规模约5万亿元的巨大市场。

(三)我国加速推动产业发展方式转型和碳减排机制落地的需求更加迫切

当前,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领域,密切关注“碳关税”动向,对我国尽早作出应对举措、实现“双碳”战略目标而言极为必要。

展望2025年,我国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将加速。一是产业结构将朝着更加绿色化、低碳化方向发展。钢铁、石化、化工等传统高能耗、高排放产业将加快技术创新和设备改造,提升能效并减少碳排放;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将加快培育,产业数字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逐渐深化。二是碳减排相关的制度体系将进一步完善。前瞻规划基准价格、涨跌机制、配额设置、碳强度计量标准等相关事项,充分发挥其在降碳减排工作、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中的“鞭策效应”。各地碳减排政策工具也将由行政干预型逐步向更经济有效的市场激励型转变。

(四)我国产业海外布局初见成效,出海企业数量、规模预计将大幅增长

近年来,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逐渐增强,从“新三样”到电子、生物医药等多个行业,从产品出口到产业链出海,正加速全球化布局。

展望2025年,企业出海的良好势头有望延续。一是全球经济的复苏以及新兴市场的崛起,为我国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IMF等权威机构预测,2025年全球经济将继续保持复苏态势,带动国际市场需求增长。印度、东南亚等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势头良好,对基础设施建设、消费电子产品等的需求不断增加,为我国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机遇。二是跨境电商蓬勃发展为我国企业出海提供了新渠道。近年来我国跨境电商出口增速平均保持在25%以上,远高于外贸增速。在跨境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等新型电商销售模式发展的助力下,加之AI技术对运营效率和客户服务体验的提升,2025年由跨境电商带动的产品和服务出海规模有望继续快速增长。

四方面发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形成强大动力

同时也应看到,推进新型工业化还需增强新兴产业链韧性、提高创新成果转化动力、完善产业资金投入机制等,应进一步深化改革,为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筑牢底层基础和形成强大动力。为此,新型工业化形势分析课题组提出四项对策建议。

加强应对策略研究,增强产业链韧性。组织专家学者系统梳理、持续更新我国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风险点,分级分类做好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高科技企业应稳步提升研发强度,瞄准半导体、量子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推动与更多经济体的经贸合作走深走实,集聚更多国际力量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培育宽松创新环境,完善激发企业创新内生动力的机制。从供给侧入手,建立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延长亏损结转年限政策。发挥好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推动科技企业成为科研攻关的主力军。从需求侧入手,发挥政府采购的引导作用,加力破除市场准入壁垒,通过市场回报激励企业创新。完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应用政策,加大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力度。从服务侧入手,加快打造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为企业创新提供技术支撑。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为企业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

鼓励要素自由流动,构建竞争稳定有序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各类壁垒,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实现要素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扩大增量优质供给,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促进生产要素尤其是新型生产要素向重点领域汇聚。进一步盘活存量供给,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和改革办法,推动其从低质低效领域向优质高效领域流动。

完善多元融资渠道,强化产融紧密对接的资金融通机制。健全银行、保险、担保、券商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融资风险市场化分担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中小微企业在债券市场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发行科技创新公司债券,推动民营企业债券融资专项支持计划扩大覆盖面、提升增信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持续完善产业主管部门与金融监管部门的产融信息对接工作机制,促进产业政策信息、企业经营信息、金融产品信息的交流共享。建立重点企业“白名单”和重点项目融资信息对接清单,为金融机构实施差别化的信贷政策提供参考。

2024-12-31 赛迪智库新型工业化形势分析课题组 1 1 中国电子报 content_12560.html 1 新型工业化:工业全领域数字化赋能持续发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