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会议指出,推动信息通信业高质量发展。完善“双千兆”网络发展政策措施,试点部署万兆光网,力争累计建成5G基站450万座以上。有序推进算力中心建设布局优化,加快网络升级“联算成网”。推动5G演进和6G技术创新发展。强化互联网基础资源管理,完善APP全链条治理长效机制。提升无线电频谱技术创新能力和频谱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加强细分行业领域数据安全管理,推动网络和数据安全产业创新发展。提升极端场景应急通信保障能力。
2024年,我国信息通信业总体保持稳步增长,高质量发展取得系列新成效。一是电信新兴业务保持高速增长。互联网数据中心、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业务成为拉动信息通信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前三季度我国电信新兴业务收入达到3252亿元,同比增长9.4%,延续高速增长的态势,为行业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二是网络基础能力持续优化。出台5G轻量化(RedCap)贯通行动、推动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协调发展等一系列政策,开展“信号升格”专项行动,提升信号质量,优化用户感知。三是产业综合实力稳步提升。信息通信企业国际竞争力大幅增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进入全球运营商收入规模前10强。关键技术加快突破,鸿蒙NEXT操作系统上架应用和服务超过了1.5万个。四是普惠民生服务纵深推进。实现村村通宽带,农村网民规模超3亿人。加快建设APP检测和认证公共服务平台,规范行业服务行为。
工信部数据显示,我国电信业务收入稳定增长,截至11月末,电信业务收入累计完成15947亿元,预计全年,电信业务总量、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同比均增长11%左右。5G、千兆光网、物联网等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截至11月末,5G基站总数达419.1万个,比上年末净增81.5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33.2%,千兆宽带接入用户超过2亿户,实现“乡乡通5G”。连接用户规模持续扩大,我国5G移动电话用户达10.02亿户,占移动电话用户的56%,占比较上年末提高9.4个百分点,全国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数量达12亿个,比上年末净增6360万个。持续深化融合应用赋能,5G行业应用已融入80个国民经济大类,深入融合工业、医疗等重点领域核心环节,“5G+工业互联网”项目超过了1.5万个。
下一步将从四方面开展工作,坚持“建、用、研”统筹推进,持续做优做强信息通信业,为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推进网络设施演进升级,完善“双千兆”网络发展政策措施,试点部署万兆光网。当前,我国光网络取得飞速发展,正处于千兆光网普及和万兆光网启航重要时期。千兆光网方面,已经实现“县县通千兆”,10G-PON端口数在全球占比超过85%,千兆宽带用户数量在全球占比近70%,家庭户均接入带宽达到499.1Mbps/户。万兆光网是光网络发展的技术演进方向,全国已有20余个省市陆续开展万兆光网技术应用试点工作。中国信通院总工程师敖立表示:“万兆光网的部署将与现有的宽带网络进行深度融合,推动包括智能家居、云计算和物联网等在内的技术创新。尤其是在AI技术的辅助下,光网能够更好地支持实时数据传输与处理,从而提升智能服务的效率。”
二是有序推进算力中心建设布局优化,加快网络升级“联算成网”。自2024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扎实推进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形成网络、算力和新技术基础设施全面发展的格局,算力基础设施规模和水平位列全球前列。前三季度,我国算力总规模达到246 EFLOPS(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运算),国家枢纽间20ms时延保障能力全面实现,有效支撑算力资源配置和数据要素流通。中国工程院院士蒋昌俊表示,建设一体化算力网络宛如架设通向未来的桥梁,“两中心、一体系”的算力网络架构则是这座桥梁的坚实基石。其中,“两中心”如同双引擎,算力中心和数据中心并肩作战,作为算力资源的核心支撑;“一体系”则如同智能导航系统,确保算力资源的高效、有序分配。中国工程院院士刘韵洁指出,智能时代,人工智能大模型、空间计算与具身智能的发展,都对算力与网络性能提出了新需求,确定性网络应用迫在眉睫。“‘以网强算’已经成为我国提升综合算力的新路径。要实现网络与算力深度融合,构建‘全域超级计算机’,才能更好赋能数字经济发展。”刘韵洁表示。
三是推动5G演进和6G技术创新发展。持续推动5G演进(5G-A)、非地面网络(NTN)等技术发展和产品研发,超前布局6G、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领域的科技创新。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表示,2024年是5G-A开展面向城市存量应用的关键一年,要提升5G-A能力,紧抓6G标准化需求,开展6G前沿技术的探索。“此外,在人工智能赋能下,新的应用需求正在兴起,如手机直连卫星业务、车联网、低空经济等,在开拓新应用场景的同时,也给信息通信产业带来了新机会。”邬贺铨指出。
四是加强细分行业领域数据安全管理,推动网络和数据安全产业创新发展。深入落实数据安全能力提升实施方案、数据安全风险评估等政策,持续增强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能力。中国科学院院士冯登国指出,网络空间安全是长期演进的过程,需关注共性与伴随安全技术的协同发展,构建富有弹性的安全保障体系,并加强对抗量子密码、大型语言模型安全等新技术安全挑战的研究,以保障未来网络空间的安全。
“数字化转型需要更安全的数字产品,而不是更多的网络安全产品。”中国工程院院士邬江兴指出,传统网络安全治理方法的局限性已然凸显,要实现我国网络空间安全态势的根本转变,必须变更当前的数字生态系统底层驱动范式,实施网络弹性升级,从而促进数字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