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四川经信系统认真贯彻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部署,深入实施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行动,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优势产业巩固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聚焦强链群、育龙头、抓项目、促升级、保要素、优环境,攻坚克难系统发力,全省工业经济呈现稳中向好发展态势,坚决挺起经济大省的工业“硬脊梁”。
2024年重点工作
一、持续巩固和增强工业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召开“推进新型工业化暨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新春第一会,在关键节点接续出台“18条”“16条”等政策措施,真金白银支持工业稳增长。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实施“一对一”指导帮扶,开展全省工业决战决胜第四季度“双十突破、高位收官”攻坚冲刺行动。1—11月,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6%,高于全国0.8个百分点。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预计增长6.5%以上,积极为全国工业完成目标任务贡献四川力量。
二、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成势见效。建立由副省长担任链长,“链长+副链长+牵头部门+主要承载地”跨区域重点产业链协同推进机制,形成省级部门、市(州)、链主企业、基金、咨询机构等联动推进的工作体系。绘制15条重点产业链图谱,围绕重点产业链分别梳理链主企业、“链属”企业、重大项目、创新平台等引育清单、开展专项服务。积极服务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高质量推动5条产业链攻关。实施“5+1”重点特色园区培育行动,成都高新区成为全国仅有的两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试点之一。
三、制造业“智改数转”蹄疾步稳。实施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行动,完善“智改数转”评价指标体系。率先在全国建成省级“智改数转”赋能平台,聚集140家优质供应商、356个专业产品对企业开展一站式、全流程服务。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推动人工智能产业率先突破发展行动。加快发展大数据产业,推动工业数据要素应用和管理,依托富余水电开展绿色算力试点。全省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居全国第11位,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60%以上和80%以上。全省新增智能制造4.0标杆企业3家、国家5G工厂17家,新增上云企业近4万户、累计超43万户,全省5G基站累计超20.5万个、居全国第6位。
四、工业投资保持高位运行。抢抓国家战略大后方建设机遇,积极争取国家“两重”“两新”政策支持,推荐总投资近500亿元的100余个工业领域设备更新项目争取国家超长期国债支持。大力开展设备更新、新型技改,建立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项目库,重点推进6500余个项目、计划总投资9600亿元。实施“工业投资提升年”行动,瞄准“六个一批”,全生命周期做好重点产业化项目服务。1—11月,全省工业投资增长16.3%、高于全国4.2个百分点,技改投资增长11.5%、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
五、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加速融合。坚持企业主导、平台支撑、项目引领、转化应用一体推进,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施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提升行动,分别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近240家和30家。推动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建设国家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发布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建设领域42个,新增省级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8家。揭榜挂帅开展多项产业基础领域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推荐7个项目争取国家重点专项支持。
六、企业培育服务成效明显。坚持培育、服务、纾困联动,扶优做强一批优质企业。做强大企业大集团,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支持企业“上规、上市、上榜、上云”,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4户、累计486户,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7户、累计29户。加强企业服务,建设“企业之家”服务体系,依托“一厅一网一号”,省市县联动解决企业问题。
七、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加快突破。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动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扎实推进节能降碳,加快健全工业碳达峰政策体系。全面推广绿色制造,累计培育国家级和省级绿色工厂超过650家、绿色工业园区超过70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0家以上。
2025年工作思路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四川经信系统将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腹地建设产业备份和“两重”“两新”等重大战略机遇,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更加突出“圈链”思维,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着力发展新质生产力。重点抓好六个方面工作。
一是紧盯重点加强监测调度和政策兑现,推动工业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加强运行调度,聚焦全省10个工业大市、前10个重点行业和工业前50强企业,优化运行调度监测机制,逐一建立问题清单和责任清单,推进问题“一对一”解决。推动政策落地落实,部门协同加快兑现省政府“16条”稳增长政策措施。
二是抢抓提振消费机遇,深化优势产业提质倍增,增强优质产品供给能力。按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要求,抢抓国家扩内需的机遇,深入推进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实施消费品“三品”战略,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和服务型制造,打造“潮品”“爆款”。用好“两重”“两新”政策,抢抓国家战略大后方建设机遇,加大工业投资,以新产能、新产品满足新需求。
三是狠抓锻长补短,深入推进建圈强链,加快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完成国家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任务,着力解决影响产业链安全的“卡脖子”问题。完善建圈强链推进机制、工作调度制度和监测评估机制。“一链一策”制定支持政策,加强15条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链属”企业引育服务,推动企业“上规、上榜、上云、上市”。围绕重点产业链布局建设专业化特色化的产业园区、化工园区,培育创建国家级、省级高新区和产业集群,争创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
四是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入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实施规上企业研发平台覆盖率大幅提升行动,支持规上工业企业普遍建立研发机构。建好国家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布局一批中试验证平台、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开展基础领域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力争取得一批重要产业创新成果。
五是聚力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速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建好用好省数智化绿色化发展促进中心,组织提供一批优质供应商、服务产品和优秀案例。深入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推进“5G+工业互联网”,加强“算电协同”。实施全周期全流程绿色制造体系三年攻坚,开展工业节能降碳行动,探索在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等行业率先建设零碳工业园区、零碳工厂。积极运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巩固提升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六是深化纾困解难强服务,抓好优质企业梯度培育。省市县联动建好“一厅一网一号”,推广“企业有困难找经信”服务品牌,打造“企业之家”服务体系。实施优质企业培育计划,开展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力争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00户以上,国家“小巨人”企业50户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