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微信公众号
  • 电子信息产业网
  • 微博
第03版:政策解读

以工业废水循环利用为抓手 推动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赵旭

水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水利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用水总量为5906.5亿立方米,工业用水量为970.2亿立方米,约占用水总量的1/6。推进废水循环利用,可以有效缓解水资源短缺、保障水生态安全,是实施全面节约战略的重要举措。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布《2024年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典型案例名单》(以下简称《名单》),分别从用水过程循环、区域产城融合、智慧用水管控、技术装备创新、减污降碳协同五个方向遴选出一批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典型案例,为全面提升工业企业、园区用水效率、推动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供了技术路径和方向。

多措并举,推进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取得积极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推进工业废水循环利用重点任务,以及典型行业废水循环利用关键技术、先进工艺和装备,标准制定修订等重点攻关方向,对提升钢铁、石化化工、有色、纺织、造纸等行业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具有较强推动作用,有利于带动提升全行业废水循环利用水平。多年来,工业领域加快推动用水方式向节约集约转变,大力推广节水技术装备,优化工业用水结构,加强企业、园区用水管理,推动废水循环利用取得积极进展。据统计,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4%,提前完成《实施方案》提出的目标。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24.3立方米,较2020年下降20%左右,为完成“十四五”全社会用水下降指标提供重要支撑。

聚焦重点,深入挖掘废水循环利用典型经验

工业和信息化部以钢铁、石化化工、纺织、造纸、食品等行业为重点遴选出58家企业、园区典型案例。在用水过程循环方面,首钢股份公司迁安钢铁公司实现用水分级串级使用,通过电化学除垢技术替代传统化学药剂法,解决高碱度、高硬度水源用户循环水浓缩困难问题,同时实现药剂零投加。杭州绿能环保发电有限公司将厂区生活污水及部分雨水由管网收集至污水收集池,通过生化、沉淀、消毒处理后作为中水,用作冷却水、渗滤液处理系统的冲洗水和配药用水等。在区域产城融合方面,浙江龙游经济开发区根据居民、企业用水特点,推行分质供水,重点企业开展串联供水、中水回用等节水措施,打造园区“小中大”节水循环模式。在智慧用水管控方面,宝钢湛江钢铁有限公司通过建设水系统集控中心,实现厂内独立水系统集中控制、智能化协同、精细化管理,解决用水错配问题。在技术装备创新方面,浙江华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针对浓缩低浓度糖浆过程中消耗大量蒸汽和水,采用膜过滤方法将糖浆由浓度3%浓缩到20%,再用机械压缩蒸发器把糖浆浓度浓缩到70%,通过采用新设备、新工艺实现大量节水。在减污降碳协同方面,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啤酒高浓废水与市政污水协同处理减污降碳资源化利用技术,筛选出啤酒热凝固物作为生物质碳源替代原有污水处理厂的化学碳源,实现啤酒废水100%资源化利用。

这些企业和园区通过节水技术创新应用、改造升级和数字赋能等做法多点发力,不仅大幅提高用水效率,同时显著降低企业用水成本,减少污水排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注重实效,进一步提升工业废水循环利用水平

《名单》遴选出的废水循环利用企业、园区各有特色,且在各行业具有代表性和可复制性,拓宽了废水循环利用的应用场景和实践方式。下一步,推动工业废水循环利用要在精细化、集约化、数智化上协同发力。

一是加快优化工业用水结构。面对日益趋紧的水资源环境约束,需要不断拓宽工业用水来源,精细优化水资源配置。鼓励产城融合,拓展循环利用空间,完善再生水管网,衔接再生水标准。鼓励沿海企业加大海水直接利用及海水淡化技术应用,建立雨水集蓄利用设施。统筹推进市政再生水、海水、雨水等非传统水源用于工业生产,减少对传统水源的依赖,在更大范围内提高水重复利用率。

二是加强节水技术装备创新。积极采用先进节水技术、工艺和设备,推动企业一水多用、梯级利用。通过创新工艺流程与集成适配回用技术及装备等措施,优化废水循环利用方式。加强生产工艺和完善生产管理,减少工业废水产生。加大废水循环利用和零排放技术装备推广力度,实现水资源闭环管理,降低环境影响。

三是提升企业数智化管控水平。推动规模以上用水企业加快对已有数字化管理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利用大数据、云计算、AI、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工业废水循环利用智慧管控平台,提升运营效率。通过数智技术赋能工业水管理绿色转型,实现用水效率的实时监测与优化、预测性维护、应急以及智能调度等,推动精细化治理和水效升级。

四是强化废水循环利用管理。鼓励重点用水行业的头部企业及所在地区建立完善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地方标准,完善用水审计和评估制度,推动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全过程管理。统筹现有资金渠道支持工业废水循环利用相关项目,落实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税收优惠政策,降低企业再生水利用成本,推动废水循环利用实现质效提升。

2024-12-17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赵旭 1 1 中国电子报 content_12414.html 1 以工业废水循环利用为抓手 推动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