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应急管理部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四部门印发《国家锂电池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以下简称《建设指南》),提出到2026年,新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100项以上,引领锂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更加健全,标准服务行业巩固优势地位的作用持续增强;开展标准宣贯和实施推广的企业超过1000家,标准服务企业创新发展的成效更加突显;参与制定国际标准10项以上,我国锂电池标准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从锂电池的应用领域来看,主要包括消费型锂电池、小动力型锂电池、大动力型锂电池和储能型锂电池。其中,消费型锂电池是为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可穿戴设备等消费电子产品提供能量的锂电池;小动力型锂电池是为电动自行车、电动滑板车、电动平衡车等电动装置提供能量的锂电池;大动力型锂电池是为电动汽车、电动船舶、电动飞机等电动装置提供能量的锂电池;储能型锂电池是应用于电力储能、通信储能、应急储能等领域的锂电池。
《建设指南》强调,坚持创新驱动。优化产业科技创新与标准化联动机制,加快锂电池产业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推动先进适用的科技创新成果高效转化成标准。坚持产业协同。加强锂电池全产业链标准化工作协同,加强跨行业、跨领域标准化技术组织协作,打造电池产品、电池材料、电池应用各领域标准化协同工作模式。坚持安全底线。加快锂电池安全相关强制性国家标准制定和修订,加强标准中关键技术指标的试验验证,确保标准科学合理、先进适用,为产业发展夯实安全底座。坚持开放合作。深入推进锂电池产业国际标准化交流与合作,携手全球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制定国际标准,促进锂电池产业全球化发展。
根据《建设指南》,锂电池产业标准体系框架包括基础通用、材料与部件、生产与检测、安全与性能、回收利用、绿色低碳等6个部分。其中,基础通用标准主要包括术语和命名、运输、安装使用维护等标准;材料与部件标准主要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关键部件等标准;生产与检测标准主要包括制造工艺与设备、安全生产、智能生产、检测方法与设备等标准;安全与性能标准主要包括消费型、小动力型、大动力型和储能型锂电池的安全标准、性能标准等;回收利用标准主要包括梯次利用、再生利用等标准;绿色低碳标准主要包括能源消耗限额、碳足迹与碳排放核算、管理与评价等。
《建设指南》提出三方面保障措施。一是完善组织建设。充分发挥锂电池领域标准化技术组织作用,统筹产学研各相关方、产业链供应链各环节优势力量,协同推进锂电池标准体系建设。
二是构建人才队伍。加强锂电池领域高层次人才的建设和培养,优化人才评价和激励制度,加快构建具有国内国际领先水平的标准化人才梯队。
三是加强宣贯推广。面向企业广泛开展锂电池重点标准的宣贯和培训,引导企业在设计、生产、储存、装载、使用、回收和处理处置等环节对标达标,切实发挥标准的效能。(吴丽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