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许子皓报道:近日,我国首个器官芯片领域的国家标准《皮肤芯片通用技术要求》(GB/T 44831-2024)正式发布。
据了解,此次发布的器官芯片国家标准,由东南大学苏州医疗器械研究院院长顾忠泽团队牵头起草,东南大学、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江苏艾玮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检验院、南京市计量监督检测院等21家单位共同合作完成。该标准主要规定了皮肤芯片的相关术语定义、皮肤芯片的外观、细胞来源、组件性能、生物性能的技术要求,适用于以微流控芯片为载体的皮肤芯片产品的设计、生产和检测,将有效促进行业规范,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顾忠泽表示,皮肤芯片是使用体外微流控芯片生成的微型细胞和组织培养器件,能够模拟皮肤的生化和生理特性,具有屏障结构和功能,它是能实现高通量和自动化培养、检测,有望成为有效的毒理检测、药物筛选、化妆品评估工具。皮肤芯片或部分取代现有的简单二维细胞培养实验、动物实验乃至人工皮肤实验,成为与皮肤相关体外评价最前沿和最有力的评价标准与实验工具。
皮肤芯片作为一种生物识别技术,它使用红外光照射皮肤并测定反射来确认人的身份,类似于指纹的精确对应。该技术通过特定的电子芯片系统实现。第一个芯片用光反射二极管照明皮肤的一片斑块,然后收集反射回来的射线;第二个芯片处理由照射产生的“光印”标识信号,从而确认身份。这种皮肤芯片技术可以应用于安全领域,如开发具有生物统计认定系统的电子枪等安全设备。
近年来,市场涌现出一部分皮肤芯片企业,比如摩方精密圣地亚哥研究院,它成功开发了三维可灌注血管化皮肤芯片,采用面投影微立体光刻(PμSL)技术精确构建仿生微毛细血管网络系统。该皮肤芯片在营养供给、增强屏障功能和维持组织活性方面表现卓越,简化了操作流程并提高了实验的可重复性。Lumidigm公司开发了一种包含两种电子芯片的系统,用于生物识别技术。该技术已应用于安全领域,如开发具有生物统计认定系统的电子枪等安全设备。
由于皮肤芯片涉及微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和生物技术等多个领域,因此一些半导体和微电子技术企业也可能在未来进入这一领域。例如,长电科技、北方华创等半导体产业链上的企业,在技术和工艺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未来有可能涉足皮肤芯片的研发和生产。
一些生物技术企业也在积极研发新型的生物材料和生物传感技术,这些技术有可能被应用于皮肤芯片的研发中。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皮肤芯片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上的企业数量相对较少,且多为科研机构或初创企业。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的不断扩大,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企业进入这一领域。
目前,皮肤芯片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已经吸引了众多企业的关注和参与。未来,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企业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提升,以在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