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张琪玮报道:近日,2024(第一届)原子级制造论坛在北京举办。在论坛现场,与会专家围绕“推动原子级制造技术发展,推动未来产业创新”的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业界专家一致认为,原子级制造技术是原子级的通用化技术体系,是一项能够产生变革性影响的、具有颠覆性意义的技术。
在主论坛上,南京大学原子制造研究院院长宋凤麒发布了《原子级制造调研报告》,介绍了原子级制造的概念、背景与发展基础,探讨了原子级制造的实施路径并提出发展建议。他指出,原子级制造是将能量聚焦于物质世界的基本单元——原子或定量基元,实施规模化精准操控,实现原子尺度结构或原子精度加工,赋能产品获得逼近理论极限性能的一种变革性制造技术。“原子级制造不仅将极大丰富新材料供应,推动人类实现‘材料按性能需求定制’,还将芯片集成度提高至原子水平,推动芯片和算力的巨大提升。原子级制造能够通过核心材料的精细化和高性能化带动单个器件乃至整个系统的性能飞跃,推动制造业走向未来时代。”宋凤麒表示。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祝世宁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专访时指出,原子级制造是一个典型的交叉学科,并且具有制造业的特征。“宏观而言,原子级制造的目标是解决国家的重大需求与‘卡脖子’问题,发展新质生产力。因此,最后仍然要靠制造来完成整个系统的集成。”他表示,很多领域都可以利用原子级制造的方法和手段实现变革性的突破,解决现有技术不能解决的问题。
在谈到我国精密制造未来发展路径时,祝世宁表示,只有开放才能突破短板对于发展的制约。“例如ASML的光刻机,它使用的每一个部件都是目前国际的最高水平,是‘集大成’的代表。如果我们只靠自己生产零部件,只要有一块短板,就会制约发展。”祝世宁呼吁,要与国际上的先进水平接轨,充实我国制造业技术储备。
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谭久彬指出,应该将原子级制造作为一个产业概念来理解。他强调,经过一定程度的学术积累后,原子级制造在产业中落实的目标,一定是实现规模化宏观尺寸制造,满足社会化大生产。“以芯片制造为例,如果在芯片产线实现原子级制造的规模化生产,其产品的功耗与计算能力都将实现三个数量级的优化。”谭久彬告诉记者。
此外,谭久彬重点强调了精密测量技术在原子级制造发展落地过程中的重要性。他指出,当前我国制造领域发展仍不平衡,“科技要发展,计量需先行”,无论是精密制造、超精密制造、纳米级制造还是原子级制造,都需要发展测量仪器。我们在精密制造领域要“补课”,尽快实现社会化整体制造能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唐智勇指出,原子级制造的基础研究领域已经在工业上实现了成熟应用,其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所有高端芯片中都有的无定形二氧化硅绝缘层。而在尖端技术研发领域,该技术的主要目标场景是神经元、感算存一体化及类脑结合等高端计算场景。“我们的科技储备、理论研究方面的储备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但高端的原子制造与加工设备资源仍显欠缺。”唐智勇表示。
原子级制造论坛组委会发布了《原子级制造发展倡议书》(以下简称《倡议书》)。《倡议书》旨在进一步加强原子级制造技术创新与产业合作,向业界提出四点倡议:一是系统推进科学研究,呼吁各高校和研究院所积极推进前沿研究计划部署,完善基础理论与技术体系,持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二是全面强化技术开发,呼吁学术界与产业界要加强互动融合,统筹开展核心技术、产业政策、攻关路线和应用指南研究,形成产学研用协同推进机制,培育新质生产力;三是前瞻布局产业应用,呼吁坚持以国家重大需求和重点行业应用为牵引,加速成果落地转化,以原子级制造赋能新型工业化,建立原子级制造应用生态;四是引育留用优秀人才,呼吁相关部门加强相应的原子级制造学术队伍建设,共同致力于打造一流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推动特色交叉学科发展。
据悉,本次论坛由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厦门大学、兰州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苏州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共同主办,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集成电路研究所、北京赛迪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