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启动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推进北斗规模应用和卫星互联网发展。壮大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装备、安全应急装备等新兴产业,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的增长点。出台未来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瞄准人形机器人、量子信息等产业,着力突破关键技术、培育重点产品、拓展场景应用。
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到未来产业的发展,体现了全球科技前沿的发展趋势,更是打造我国产业升级新引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需要。自2023年以来,我国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我国已经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5G网络。截至目前,我国算力总规模达到每秒1.97万亿亿次浮点运算,位居全球第二,算力规模近五年年均增速近30%。北斗系统正式加入国际民航组织(ICAO)标准,成为全球民航通用的卫星导航系统。开展6G网络架构及系统设计研究,累计发布30余本研究报告,有序开展技术试验。
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果。最新数据显示,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5000亿元,企业数量超4300家,智能芯片、开发框架、通用大模型等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超算、智算、云算协同发力。
下一步,新型工业化的稳步推进与深化发展,一是要紧紧把握前沿科技演进方向,加强研判做好谋篇布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史丹表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通用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新能源等前沿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着工业生产函数,引领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开辟产业发展的新赛道。只有紧紧跟踪并把握科技前沿变化,才能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赛迪顾问人工智能产业研究中心分析师邹德宝建议,应夯实自然语言处理、智能语音、机器视觉、生物特征识别和人机交互等关键领域技术基础,推动人工智能与新型工业化进一步融合创新,提高人工智能技术通用化水平,降低新型工业化生产准入门槛,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先进技术对新型工业化的赋能应用。
二是要立足创新链产业链双向融合,打造多元化产业发展生态。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大响表示,推动制造业“双链”融合发展,不仅需要明确融合发展的目标和意义,把握趋势变化,更需要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找准“双链”深度融合的关节点、联结点和发力点,要在关键处落子布局。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研究员胡拥军表示,要高质量推进未来产业发展的孵化培育,一方面,应该鼓励现有行业头部企业布局未来产业前沿领域;另一方面,也要鼓励企业在未来产业领域大胆创新大胆创业。此外,还应根据未来产业不同阶段的差异化发展需求,采用“政府引导+科技园牵头+领军企业+社会资本”模式,围绕概念验证、中试熟化、产业加速等环节,建设服务未来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的多层次创新平台和载体,打造多元化产业发展生态。
三是要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为新型工业化打牢人才基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新型工业化聚焦5G、人工智能、生物制造、工业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绿色低碳等,未来人形机器人、元宇宙、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将成为产业急需。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言荣表示,着眼未来,需加强高等教育资源的投入,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进一步优化专业布局结构,提升与产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增设智能制造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人工智能、区块链工程等新型工业化专业,培养更多具有科技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中国科学院院士马於光表示,加强加快核心及原创性技术攻关,要从最基础的教育开始,培养全社会注重科学、注重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等主体发展自己的特色和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