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重庆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部署要求,紧扣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战略目标,自觉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宏大场景中谋划推进,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为牵引,以“数字重庆”建设撬动制造业变革重塑,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加快构建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高质量发展态势稳健。1—10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5%,高于全国1.4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增长12.8%,高于全国2.9个百分点。
2023年主要工作成效
(一)加快构建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系统部署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前三季度,三大主导产业集群稳步向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先进材料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3%和12.2%,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中功率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传感器及仪器仪表等领域发展迅速,增加值分别增长19.6%和12.2%;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食品及农产品加工、软件信息服务三大支柱产业集群分别增长4.1%、4.1%和7.0%,六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增长面达66.7%。前沿新材料、卫星互联网等未来产业在中心城区加速集聚。
(二)数智赋能提速发展动能转换。持续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芯屏端核网”补链成群,智能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2.3%。深入实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满天星”行动计划,1—10月,软件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3%,新增软件企业5500余家。创新开展“一链一网一平台”试点示范,新认定市级智能工厂17个、数字化车间224个。累计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133家,绿色园区12个,绿色供应链10条。
(三)健全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构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86家,国家级单项冠军达13家。11家渝企上榜2023中国制造业500强。深入推进“大手牵小手”行动,“渝企零距离”供需平台上线运行,入驻供需主体4700家,发布供需清单9600余项。出台促进民营经济“25条”,前三个季度规上民营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9家渝企上榜2023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四)持续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深化“产业研究院+产业基金+产业园区”科技成果转化路径试点示范,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累计孵化落地“硬科技”企业53家。有研发机构和研发活动的规上工业企业占比达29.8%和42.2%,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1.76%。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分别达48家和11个。成功入选2023年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设计之都”,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1家。
(五)纵深推进区域协同发展。部省市协同推进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产业关键环节备份等6个事项纳入重点合作任务。迭代完善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业对接平台,共同推进两批35个产业合作示范园。着力实施先进制造业发展“渝西跨越计划”。全面启动制造业亩均论英雄改革。
(六)全力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创新实施服务企业专员制度,为2万家企业配备7000余名市区两级服务专员。迭代升级“企业吹哨·部门报到”平台。全面落实减税降费、金融扶持等惠企利企政策,为企业减负超600亿元。创新推出“技改专项贷”,中小企业融资最低利率至3.2%。
2024年工作任务
2024年,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推动工业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奋力谱写新时代制造强市建设新篇章。
(一)围绕稳中求进,迭代“区域监测+企业评价”体系。始终把稳增长摆在突出位置,对标对表国家出台的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方案,逐一细化汽车、电子信息、装备、材料等制造业重点行业稳增长具体举措。迭代升级“周监测、月调度、季分析”运行监测“赛马比拼”机制。突出领军链主企业、产业链关键节点企业、重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动态开展监测预警评价。完善“五色图”体系,完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价体系。
(二)围绕集群建设,迭代“专项方案+专班推进”体系。坚持一体打造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和“新星”产业贯通的“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逐一补齐专项方案,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巩固提升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建立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域的工作专班,实行“一个集群、一个专班、一套方案、一抓到底”,推动企业集聚、项目集合、产业集群、要素集约、创新集成。建立集责任落实、问题协调、督查督办等全方位、常态化闭环推进机制,推动比学赶超、争先进位。
(三)围绕数字变革,迭代“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体系。以数字化变革引领制造业系统性重塑,构建“产业大脑+未来工厂”转型体系,以产业大脑建设贯通融合政府、行业、企业数据,梯度培育“单体示范、链式联动、跨界协同”未来工厂。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构建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体系。统筹推进“芯屏端核网”数字产业补链成群,深入推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满天星”行动计划2.0,持续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迭代完善数字经济系统,建设产业一链通、技改e点通等“三融五跨”重大应用。
(四)围绕科技创新,迭代“产业生成+揭榜挂帅”体系。坚持贯通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全面深化产业研究院+产业基金+产业园区“研究院经济”模式,持续推进“综合型+专业型”研究院矩阵体系建设,持续提升产业本地生成能力。面向产业科技创新重大需求,针对性布局一批中试和应用验证平台。迭代升级重点产业链技术需求清单,新部署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揭榜挂帅”任务。实施标准提档升级,加快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知识产权等科技服务业发展。健全完善“点线面”协同发力的产业科技金融体系,深入推进制造业“百千万”人才培育。
(五)围绕优质企业,迭代“领军链主+专精特新”体系。实施领军企业培育鲲鹏计划,发展壮大产业链龙头企业。瞄准产业科技创新前沿,培育一批“独角兽”企业。实施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行动,围绕“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和产业链短板空白,开展“选种、育种”,孵化、培育、壮大优质中小企业,促进“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企业和上市企业,构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深入推进“大手牵小手”行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六)围绕韧性安全,迭代“产业图谱+产业地图”体系。坚持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场景下谋划推进,对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积极承接争取军民融合、大型成套装备、集成电路等领域重大项目落地布局,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瞄准聚焦16条标志性产业链中122项尚处空白和177项发展不足的关键环节,加强链主企业招引力度,形成“名品+名企+名产业+名产地”产业发展态势。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专项行动,推动落地项目快开工、开工项目快建设、完工项目快投产、投产项目快达产。全面深化制造业“亩均论英雄”改革,健全完善亩均效益综合评价、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工业项目投资准入体系,构建正向激励、反向倒逼的结果导向机制。
(七)围绕纾困解难,迭代“服务企业专员制度+企业吹哨·部门报到”体系。坚持把企业的事当自己的事,强化政策供给、要素供给、服务供给,以“三联三送三落实”专项行动落细落实常态化“三服务”机制。持续完善助企纾困政策体系,全面落实系列减税降费政策,促进惠企政策资金“免申即享”“直达快享”。健全完善解决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问题长效机制。全面落实“一链一策一批”中小微企业融资促进行动,积极搭建融资服务供需对接平台。有序推动电力外购、煤气供应、需求管理等,全力保障能源要素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