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东北振兴战略实施20周年之际,辽宁省委作出了全省已经走出多年来最困难时期的重大判断,作出了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重大部署,全省各项工作呈现多年少有的良好局面,经济运行低速徘徊的态势、干部干事创业的精神状态、营商环境、外界对辽宁的预期都发生重大转变,辽宁全面振兴其势已成、其兴可待,这同样也是辽宁工业振兴的基本盘、基本势。自今年以来,在工信部的关怀和指导下,辽宁省工信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十四五”规划部署,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全省工业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2023年重点工作
一是工业经济运行创近年同期最好水平。面对持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全省工业战线奋勇争先、上下联动,思想达到空前统一,工作干劲和激情潜力充分释放。抓好运行和投资两条主线,年初成立省工业稳增长专班,每半月召开调度会,年底开展督导服务,实施“基点管理”,组织30余场产需对接、银企对接,加强电力保供,解决企业市场、用工、融资等问题,推动稳产增产;同时紧盯“复工率、开工率、竣工投产率”,协调解决基础设施配套等项目建设难题。通过全省共同努力,自今年以来,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工业投资等工业经济核心指标增速持续跑赢全国水平。
二是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逐步加快。把建设4个万亿元级产业基地和22个重点产业集群作为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的重要抓手。围绕先进装备制造,推进沈鼓等16家企业开展“整零共同体”建设示范,提升头部企业本地配套能力;围绕冶金新材料,推进钢铁装备大型化,先进炼铁产能占比78.4%;围绕优质特色消费品工业,推动“三品”专项行动不断深入。围绕发展22个集群,完善15位省领导牵头负责推进工作机制,做强做大数控机床等12个优势集群,培育壮大生物医药等10个新兴产业集群,推进新型工业化基础不断夯实。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达到20家,居全国第七位。高端装备、精细化工、冶金新材料营收占比分别较去年年底提高2个、2.1个、2个百分点。
三是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不断增强。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锻长板、补短板、强基础,为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可控贡献辽宁力量。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今年新建工业母机等3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新增68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67个工业“六基”项目预计今年建成投产,4家企业入选国家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49个产品获评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70余项大国重器及重大技术、产品取得突破。
四是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传统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升级。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达到39个,居全国第三位,接入企业突破1万家,标识注册量12亿,实现成倍增长。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达到87个,服务工业企业近6万户,鞍钢“羽嘉”、航天新长征大道“长征云”入选国家“双跨”平台,实现东北地区“零”的突破。省级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达到337个,8家企业获评国家5G工厂,7家企业获评国家级智能工厂,40个场景获评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全省关键工序数控化率等5项两化融合指标超全国平均水平。
五是绿色低碳发展取得突破。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推动143个节能低碳技改项目,今年培育省级绿色制造单位达到575家,48家企业获评国家级示范单位。扩大绿电交易规模,累计交易67.92亿千瓦时,居全国第四位。提升工业能效水平,推广节能节水等先进技术和装备,3家企业获评国家能效“领跑者”,2家企业获评国家水效“领跑者”。自“十四五”以来,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7.1%。
六是中小企业竞争力持续增强。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引导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开展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今年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3356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6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1家,推动东和新材、汇隆活塞、金凯生科等专精特新企业上市。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培育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20家、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14家,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促进企业管理创新,认定15家企业为省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示范企业,突出“精益管理+数字化”,组织“工业互联网+精益生产”专题论坛,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2024年工作思路
2024年“三重压力”仍在,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增加,为辽宁工业发展带来挑战。但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指示精神及党中央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政策措施,为辽宁工业振兴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辽宁工业战线将以主力自许,以王牌自勉,以铁军自励,坚持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大抓企业、大抓园区,全力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加快建设数字辽宁智造强省,以新型工业化新成效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辽宁新篇章。
一是着力稳住工业基本盘。坚持锱铢必较,实施“基点管理”,挖掘原油加工、汽车制造等行业增长潜力,推进产运需衔接、银保企对接,解决产业链供应链卡点堵点,促进稳产增产,把减量影响降到最低。加大政策资金支持,集中支持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围绕央地合作、新质生产力等方向,谋划推进一批高质量项目。
二是着力推进结构优化升级。聚焦全省打造新时代“六地”目标,加快建设22个重点产业集群,加强重点产业链和产业园区建设,打造4个万亿元级产业基地。先进装备制造业深化“整零共同体”示范,推进数控机床、集成电路装备等重大产品创新应用;消费品工业加快“三品”专项行动,培育一批“三品”示范县区。
三是着力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实施产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坚持科技创新+转型升级“双螺旋”发展,培育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及产业化。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推进工业“六基”重点突破项目,推进“国货国用”。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组织工业母机等重大技术装备协同研制。
四是着力加快数字化转型。扩大“5G+工业互联网”“星火·链网”和标识解析应用规模,推进5G工厂和“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建设。加强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建设,扩大服务企业和接入工业设备数量。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应用,树立一批标杆企业,建设一批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和智慧化工园区,抓好服务型制造,加快中小企业智改数转。
五是着力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鼓励绿色低碳技术装备应用,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扩大绿电交易规模。完善绿色制造服务体系,培育一批绿色工厂等绿色制造示范单位。提升行业能效水平,推动钢铁、炼油等领域重点企业节能降耗改造,培育一批能效“领跑者”。
六是着力增强企业竞争力。持续打造营商环境“升级版”,通过“小升规”、新项目落地和招商引资,不断壮大规上工业企业规模。通过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引导社会化、市场化服务机构提供公益性服务及推广精益管理理念,加强优质企业培育,壮大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队伍,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