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安徽推动新兴产业培育提质增效 2025年05月16日 本报记者 路轶晨

图为安徽蔚来汽车智能制造生产线

为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新兴产业“双招双引”和产业培育提质增效(2.0版)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到2030年实现百亿规模集群县域全覆盖

《意见》提出,安徽将打造产业集聚新高地。

一是提升新兴产业集群能级。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推动资源集聚、主体集中、成果集成,深化产业内、产品内专业分工。以产业链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建立跨区域产业协作机制。开展省级新质生产力产业基地示范创建,打造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阵地。力争到2030年,打造省级示范基地90个以上、国家级产业集群10个以上。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梯度培育工程,培育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30个以上。加快引育总部型龙头企业,开展小微企业育苗行动,培育一批产业集群“配套专家”企业,构建“龙头+配套”企业生态圈。

二是壮大县域特色产业规模。各县(市、区)以开发区为主要载体,发挥比较优势,选准1~2个主导产业,打造一批规模体量大、延伸配套好、支撑带动强的特色产业集群,力争到2030年实现百亿规模集群县域全覆盖。以做大规模、做长链条、做优质量、做强品牌为目标,“一群一策”实施产业诊断,聚焦集群内企业共性需求,加力布局技术研发、检验检测、中试熟化等公共服务平台,力争到2027年每个县域产业集群建设不少于1个高水平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引导集群内龙头企业开展集群品牌建设试点,建设公共营销渠道,加快由CMT(来料加工)、OEM(原始设备制造商)向ODM(原始设计制造商)、JDM(联合设计制造商)、OBM(原始品牌制造商)模式转变。推动链主企业面向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开展跨区域、上下游产需对接活动,带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配套,构建产业集群生态。

三是加快布局未来产业先导区。实施未来产业培育壮大工程,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和专业化协同推进机制,在“7+N”领域实行细分赛道“一业一策”,完善“源头创新—技术转化—产品开发—场景应用—产业化—产业集群”联动迭代机制,系统构建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产业规模化的全链条发展生态。建设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力争到2030年,建设30个左右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创建不少于5个国家级未来产业先导区。

四是建设创新集聚活跃区。发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实验室等创新策源作用,链接全球创新资源,集聚国内外头部科创服务机构,完善资本、技术、人才、数据等全要素创新服务体系,培育具有国际战略视野和全球服务能力的科技集成服务商。支持各市持续完善科研教育、现代商务、文化休闲等配套设施,着力打造适宜创新的城市空间、凝聚创新的承载平台、包容活跃的创新氛围、紧密互动的创新网络,为生产关系重构和创新主体活力充分释放创造制度和载体支撑。

五是打造“两业”融合示范标杆。围绕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专项引育专业服务机构。加快培育市场化新型研发组织、研发中介和研发外包服务,构建“设、研、产、销”综合设计服务生态体系。推动跨境或区域性检验检测互认合作和技术交流,引育会计、审计、决策、市场、法律、金融等专业咨询服务骨干企业,打造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创新区。鼓励基础电信运营企业、互联网平台企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等联合组建专业化平台,打造标杆应用示范,助力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共享制造等服务型制造新模式,培育服务型制造标杆企业,打造制造服务一体化应用场景,建设一批服务型制造集聚区。实施供应链创新应用工程,积极发展冷链物流、外向型供应链、应急物流和供应链金融等新业态。

适度超前布局新型基础设施

在激活数字经济新动能方面,《意见》提出将打造数字经济集聚区。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和协调机制,加强开源体系建设,释放数据新型生产要素潜能。

加快建设国家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国家数据标注基地,开展数商培育行动,引育服务型数商、重点领域数商和行业龙头数商,建设一批行业可信数据空间。

推动数字技术、数据、场景、平台、解决方案等互融共生,打造区域支柱型和特色型数字产业集群。

完善数据分级分类安全保护机制,筑牢数据安全发展屏障。

根据《意见》,安徽将适度超前布局新型基础设施。依托人工智能、数据开源、平台开放、成果共享等方式建设新型基础设施。

加快全国一体化算力网改革,升级完善省级算力统筹调度平台,打造低成本、高品质、易使用的算力服务供给体系。

支持高水平通用大模型开放调用和本地化部署,加快布局行业垂直大模型。

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智慧化改造,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构建城市级物联网,打造城市数字孪生体。

安徽还将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坚持产线数字化和产品数字化并重,支持企业建设智能产线、数字化车间,争创“灯塔工厂”。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数字化集成应用创新,实施数字化转型示范项目,打造行业应用场景。

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汇集一批高质效数字化转型服务商,提供中小企业“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丰富数字消费产品服务供给,引育数字消费品牌企业,打造“实数融合”消费新场景。

促进科技成果“沿途下蛋”

《意见》提出,安徽将构建融合发展新生态。

一是强化创新引领。有效发挥各类高能级科创平台作用,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沿途下蛋”。探索实施科技项目立项时一体部署研发和转化任务,验收时考核应用实绩。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快新技术新产品应用推广。推动建设“四链融合”平台,探索“科学家+工程师+产品经理人(企业合伙人)”“科企联合攻关+应用场景首用+接续采购”新模式,实现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无缝衔接。

二是加强金融支撑。设立总规模200亿元的省新质生产力投资平台,赋能各市开展重大产业项目、人才团队投资和招引,瞄准未来产业方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优化调整新兴产业引导基金体系,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合理设定新兴产业引导基金相关母子基金存续期。加快形成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覆盖“科创+产业”全生命周期,“政府引导+市场化”的基金矩阵。推动金融机构加大新兴产业信贷投放,加强中长期信贷支持力度。支持金融机构与创投机构开展投贷联动、投债联动、投保联动。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加快上市。

三是加强要素供给。发挥省重大项目要素保障工作专班常态化会商机制作用,加强分级分类调度,健全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更加注重项目招引阶段的要素投入,加快核准备案、规划选址等前期工作,加强用地、用林、用能、用水、环境容量等要素保障,推动项目早开工、早建成、早达产。探索新型产业用地供应模式,鼓励通过集中入园、弹性年期、先租后让等方式降低初创型科技企业用地成本。

四是引育产业智库。引育一批专业性强、影响力大、资源丰富的咨询服务机构,针对重点产业开展战略性、前瞻性、综合性研究,面向政府和企业开展线索研判、项目招引、产业培育、政策评估、管理运营咨询等全流程服务,畅通建言献策渠道,填补政府决策“盲点”。

五是优化投资环境。落实《安徽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大力实施创优营商环境对标提升举措。推动“综合查一次”联合执法检查,提高行政检查质效。常态化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完善企业诉求收集、办理、督查反馈机制。依法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深入开展清理拖欠企业账款专项行动,持续净化网络空间,严格规范涉企案件办理和跨区域执法。

六是调整组织体系。优化产业推进组设置,充实工作力量,明确职责分工,强化省市协同。充分发挥“双招双引”综合服务平台作用,坚持“市县吹哨、专班报到,专班吹哨、部门报到”“企业点题、部门答题”,协调解决实际问题,切实为基层减负赋能。

此外,《意见》提出,将开辟绿色低碳新路径。包括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大力引进和培育具备绿色工艺、绿色技术、绿色管理能力的项目,带动产业链、供应链绿色协同提升。探索实行智慧生态管理、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等模式创新。

安徽还将加快发展绿色产业,支持企业、园区加强与国内外绿色低碳领域龙头企业、社会组织交流合作,积极引进绿色低碳先进技术和工艺、产品和服务。

拓展绿色低碳典型应用场景,构建重点产品碳足迹体系,培育专业化绿色低碳服务机构,打造一批绿色工厂和零碳园区。

开展重点领域能效诊断,推广节能咨询、诊断、设计、改造等“一站式”综合服务模式。加强公共机构节能降碳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