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互联网大厂“抢滩”AI眼镜 2025年04月18日 本报记者 宋婧

近日,随着天气逐渐升温,智能终端市场也“热”起来了。有消息称,阿里AI智能眼镜方案确定,预计于2025年年底发布。字节跳动正计划推出自家的AI智能眼镜,已开始与供应链厂商进行沟通,商讨产品功能、规格、成本和上市计划。腾讯在智能设备领域进行了一系列布局,AI眼镜自然也在其中。互联网厂商的集体涌入,为AI眼镜市场增添了一个新变量。

AI眼镜进入起量阶段

实际上,AI眼镜并非新鲜事物,早在2012年诞生的Google Glass便曾被冠上“智能眼镜”之名。但早期因技术限制、体验不佳等问题,难以得到普及,经过几度沉浮,直到如今AI大模型崛起,智能眼镜赛道才又掀起了新一轮热潮。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此轮核心突破主要归功于硬件功能与AI能力的深度融合。AI眼镜增加了摄像头、麦克风、存储、SoC等电子零部件,可以实现语音交互、拍照等功能,通过接入大模型新增AI功能,用户可以通过语音操控其各项功能进一步提升体验。

尤其是DeepSeek推动终端AI及应用爆发,刺激了低参数模型的推出,为在终端设备上部署“小AI大模型”和“小AI模型”提供了有力支持。华创证券发布研报称,AI模型的效果直接决定了AI眼镜的用户体验,DeepSeek-R1蒸馏后良好的效果且开源为端侧部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或有望解决AI眼镜内容端行业的痛点。

“相较于AR眼镜,AI眼镜之所以成功主要因为三点:一是AI眼镜更侧重于时尚和佩戴属性,产品形态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适合日常全天候佩戴;二是现阶段‘眼镜+OWS耳机+运动相机+AI’的产品组合定价基本在1000~3000元区间,用户尝试成本较低;三是眼镜是AI终端落地的最佳方向之一,用户可以第一视角进行人机交互,实现实时翻译、物体识别、智能问答等功能,为用户提供更多的应用场景,未来有望成为用户全场景的智能助手。”华西证券分析师单慧伟分析称。

维深信息Wellsenn XR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AI眼镜销量达到152万副,预计2025年将达到350万副,到2029年将达到6000万副,到2035年可能达到14亿副,中国市场占很大份额。另据IDC报告,2024年国内AI眼镜市场有望突破200亿元,预计到2030年将呈指数级增长,规模达到1200亿元量级,年复合增长率为35%。可以看到,AI眼镜已正式进入起量阶段,2025年有望成为其爆发元年。

软件厂商争夺超级入口

智能终端的竞争本质是用户入口的争夺。猎豹移动CEO傅盛指出:“AI时代的入口形态从‘应用界面’转向‘自然交互’,谁能通过AI更高效地满足用户需求,谁就能掌握流量分配的主导权。”AI眼镜被认为是继智能手机之后的下一个超级硬件市场,有望成为率先落地的AI+终端消费场景,以及全新的智能化人机交互的最核心入口。

目前来看,软件厂商正在积极尝试通过硬件抢占入口,后续将叠加软件订阅(如翻译服务)、广告推送等服务,构筑“硬件+软件+服务”的闭环生态,从而打开全新的盈利空间。例如,百度小度AI眼镜主打“边走边问”的实时问答功能,依托文心一言模型实现比手机更便捷的信息获取。阿里不仅有通义系列模型作为技术底座,还拥有电商、本地生活、云服务等业务条线,可为AI眼镜提供丰富应用场景。腾讯则可能将微信、游戏等内容与眼镜结合,探索社交与娱乐新场景。

与此同时,AI眼镜为软件厂商提供了端侧AI落地的试验田,推动大模型从云端向本地化、轻量化演进。一方面,端侧部署要求模型在低算力、高功耗限制下保持高效,这将帮助软件厂商通过技术验证场景。例如,字节跳动通过优化豆包模型参数量(压缩至3B以下),使眼镜响应延迟低于0.5秒,验证了多模态交互的可行性。另一方面,AI眼镜实时采集的用户行为数据(如视线追踪、语音指令)将反哺模型迭代,助力软件厂商构建数据闭环,巩固技术壁垒。例如,百度可通过分析用户佩戴时的交互数据,优化AI导航的路径规划算法,提升场景适配性,从而快速提升市场份额。

未来可能是“赢家通吃”的局面

随着越来越多的厂商集体涌入AI眼镜赛道,智能终端市场格局正在悄无声息地改变。在海外,苹果公司CEO库克被爆“一心扑在智能眼镜研发上”,誓要推出一款对标Meta的Ray-Bans智能眼镜的产品。Meta宣布,最早将于今年年底推出首款带高清电子屏幕的AI智能眼镜“Hypernova”,剑指苹果生态。谷歌正在收购加拿大眼球追踪技术公司AdHawk,试图重启十年前的智能眼镜探索。

在国内市场,华为于4月16日发布的智能眼镜新品,采用钛金属打造,配备小艺翻译、头部控制等功能。小米MIJIA智能音频眼镜悦享版于4月15日正式发售,与小爱同学智能助手形成联动,首发价仅499元。

不止软硬件厂商纷纷发力,抢滩AI眼镜赛道,三大运营商也想分一杯羹。中国移动表态,今年一季度将深度定制并推出三款AI眼镜,全年将推出十余款AI眼镜;中国电信的AI眼镜也有望在今年上半年面市;中国联通选择与合作伙伴共研的eSIM AI运动眼镜,去年下半年已开售。目前来看,AI眼镜市场竞争呈现白热化趋势。据Counterpoint数据,若AI眼镜价格成功下探至1500元以内,中国市场规模或将激增300%,达到120亿元级别。

不过,赛道爆火之下,也不乏谨慎的声音。作为头部AR创企,XREAL至今仍没有宣布自己的AI眼镜产品。该公司创始人兼CEO徐驰坦言,今天市面上的AI眼镜,本质上并没有靠AI给用户带来更大价值,而眼镜理所应当要比手机上的AI应用体验更好。大家平静下来之后,还是要思考体验本身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业界关于智能眼镜的定义尚未完全统一。Omdia的分类是把不带屏幕的眼镜称作AI眼镜,把带显示模块光学组件的眼镜称作AR眼镜。Omdia高级分析师林麟判断称,未来长期方向是AI+AR融合发展:AI提升AR的交互智能(如手势识别、眼动追踪等),AR为AI提供虚实融合的显示载体。硬件方面,同质化趋势明显,将进入价格战;软件方面,大模型将是竞争焦点。“虽然现在看起来是‘百镜大战’,未来则可能是一个‘赢家通吃’的局面,真正可以存活的品牌可能不会超过5家。”林麟表示。

AI眼镜要真正从“热潮”迈向“普及”,仍面临诸多挑战。企事界执行董事长李睿指出,首先是技术层面的掣肘,微型显示、功耗控制、图像处理等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尤其在轻量化设备中实现高质量AI能力,仍需在芯片设计、能效调度等方面突破;其次是隐私合规压力,眼镜自带摄像头可能会引发公共场景下的隐私争议,尤其在国内法律监管趋严背景下,拍摄合规、安全存储和数据不滥用将是监管重点;再者是用户认知问题,当前市场上AI眼镜多为“功能尝鲜”型设备,缺乏长期使用需求的驱动,若缺乏稳定的内容与交互生态支撑,极有可能走上“买了吃灰”的老路。

中国电子商务专家郭涛发出警告,市场参与者增多可能导致价格战,而硬件性能(如续航、重量)和内容生态的短板可能制约长期发展。华创证券研报显示,AI眼镜的显示技术(如LCOS)和电池方案(固态电池)仍需突破,才能实现真正的全天候佩戴。

2025年的智能终端市场,既是技术爆发的窗口期,也是市场格局重塑的分水岭。无论是硬件厂商的务实深耕,还是软件巨头的生态野心,最终胜出者仍需回归服务用户需求的本质。正如腾讯总裁刘炽平所言:“未来的成功在于联动与协作,而非单点突破。”在这场智能化革命中,唯有兼具创新力与生态力的玩家,才能穿越周期,引领下一个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