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研究院)、工业和信息化部新型工业化研究中心主办的2024赛迪论坛在京举办。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在主旨演讲中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战场在实体经济。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新技术、新要素、新模式的融合应用加速演进,推动了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生产力要素及其组合的优化,实现生产力迭代升级。
加快重大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苗圩在演讲中表示:“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加快重大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是生成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他进一步指出,长期以来,我国在应用技术创新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颠覆性科技创新方面能力不足、效果不佳。如何提升在重大科技创新上的引领性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命题。
“从美国创新史看,重大、前沿、颠覆性技术的创新突破大多产生于企业而不是大学和科研机构。”苗圩举例说道,比如,美国通用电气、杜邦公司和贝尔系统,早在1900年左右便建立起企业的工业研究实验室;最近在全球引发广泛关注的OpenAI是一个只有9年历史、700人的中小公司。所以,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在国家重大技术创新的攻关当中要进一步发挥像华为等这样一批企业的作用。
在苗圩看来,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以要素组合优化焕发新“要素红利”,是生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支撑。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要求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人才、技术、资本、数据等优质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以数据流引领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推进生产工具创新升级。
当前,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覆盖了几乎所有传统和新兴制造业领域。同时,体系全也成就了我国在各产业链中的完整性。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部分传统产业的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转型步伐偏慢,中国制造整体仍处在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
苗圩强调,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牵引带动现代化产业体系“焕发新机”,是生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要求我们加快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升级,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新型工业化加速生产工具升级换代
“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本途径。”苗圩认为:“新型工业化加速生产工具升级换代,引领劳动资料效能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等融合应用加速生产工具向更智能、更高效、更低碳、更安全的方向迭代。特别是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等非实体形态的生产工具的广泛应用,极大地丰富了生产工具的表现形态,并且赋能装备等传统硬件的生产工具智能化升级,提升了生产效率。
“新型工业化持续开拓新生产场域,促进劳动对象范围拓展。”苗圩概括道,工业化是人类不断增强改造自然能力的过程,新型工业化是对人类对工业发展道路和工业能力边界的新探索。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劳动对象在类型、数量和分布上出现了极大的拓展,为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更大的舞台,激发了新的生产力发展动能。
苗圩表示,新型工业化塑造新型产业大军,激发劳动者能力跃升。他进一步解释道,人是生产力当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新质劳动者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最坚实的保障,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发展方式深刻变革的进程,产业加速向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在不断地涌现,这些对劳动者素质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既需要深耕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创新型科技人才,也需要能够适应现代先进技术和装备、具有知识快速迭代能力、主要从事知识型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应用型人才。
此外,苗圩还指出,新型工业化推动发展模式创新,驱动生产力要素组合优化。以创新为基本驱动力量的新型工业化不同于以往工业化传统要素简单的相加模式,而是推动“新质要素×其他要素”倍增效能。新型生产要素创造社会价值,放大价值创造效应。“我们国家是人口大国、互联网大国,数据资源十分丰富。所以,我们要利用好优势,通过挖掘数据等新要素的巨大价值,释放新的生产力发展潜力,创造新的经济发展空间。”苗圩说道。
以新质生产力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如何以新质生产力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苗圩在演讲中分享了四个方面的看法。
一是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围绕重点领域,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加快形成非对称竞争优势;加快推进共性技术平台、中试平台建设,打通实验室产品到工厂产品转化的梗阻;进一步提升计量、标准、检验检测等质量技术创新能力;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力度,在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化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二是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要积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打造经济发展新动能;还要通过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向传统产业转型要效益,进一步释放经济存量中蕴藏的动能潜力。
三是推动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生产范式的变革是新质生产力跃升的关键路径。在智能化发展方向上,要以通用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赋能新型工业化,进一步释放数据要素红利,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在绿色化发展方向上,要以绿色制造实现生产节能清洁低碳,提升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融合化发展方向上,要以服务型制造等融合发展新模式、新业态,实现供需两端精准深度匹配,提升产品服务价值。
四是加速产业人才机制创新。新质生产力的竞争说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要培育建设服务新质生产力需求的人才体系。一方面,要加大产业高素质人才招引和培育力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训适应数字化生产线、智慧工厂、定制化生产的产业工人和相应的软硬件人才。另一方面,要优化产业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增强人才获得感和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