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河南以“7+28+N”群链支撑新型工业化 2024年01月05日 本报记者 吴丽琳

“2024年,河南将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聚力打造重点产业链,巩固和增强工业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加快传统产业优势再造、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换道领跑,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先进制造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提供坚实物质技术基础。”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李建涛近日在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表示。

记者了解到,2024年,河南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重点做好七个方面的工作。

坚持稳中求进 融群入链、联动发展

工业稳则经济稳,工业经济平稳增长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基础。2024年,河南将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确保工业运行在合理增长区间。稳重点行业,贯彻落实工信部10个重点行业稳增长方案,结合实际制定河南省促进工业经济回稳增长工作方案;盯重点地区,强化工业运行监测调度,完善全省工业运行监测平台,提高监测、研判、预警、调度的精准性;扩有效投资,加快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和技改项目建设,力争竣工达产重点产业项目1800个以上、重点技改项目3000个以上,工业投资增长10%以上、技改投资增长20%以上;挖消费潜能,深入开展新能源汽车、绿色建材、智能家电下乡活动和消费品、原材料“三品”行动,深化重点产业链供需对接;拓海外市场,组织企业积极参加国内外知名展会;保韧性安全,健全监测、预警、保障体系。

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体系是新型工业化的前提条件和战略支撑。2024年,河南把“7+28+N”群链作为新型工业化战略支撑。完善产业群链工作机制,以“链长+专班”为指挥部,以“方案+图谱+清单”为作战图,组织各地融群入链、联动发展;健全产业群链协同体系,支持龙头企业主导构建产业链发展生态,发挥7个产业联盟作用,强化联盟内部和联盟之间的资源链接、供需匹配、产销对接;优化产业群链支持政策,加强关键要素统筹配置,研究制定针对性扶持措施;夯实产业群链发展载体,组织开展制造业集群竞赛,挂牌命名一批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争取在超硬材料、现代农机、电力装备等领域创建1~2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有效衔接和有机融合。2024年,河南把深化技术创新作为新型工业化主要引擎。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力争每条产业链建设或嫁接一个变革性创新载体,争取创建1~2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分类开展关键性技术攻关,统筹推进落实重点产业链1040项技术攻关清单,探索政企点对点技术攻关机制,突出做好“临门一脚”技术的突破和转化;大力培育创新型市场主体,加快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和主导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优势领域创新联合体全覆盖;持续加强高端化人才引育,制定发布制造业细分领域人才引育指南,建立重点产业链与高水平科研院所定向引才机制。

聚焦“六新”突破 加快培育新业态

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等“六新”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变革趋势,代表着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方向。2024年,河南把聚焦“六新”突破作为新型工业化主攻方向。前瞻布局新基建,聚焦网络基础设施、算力基础设施、新技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加强跨区域跨领域协同推进,夯实数字化转型“底座”;系统突破新技术,增强技术创新持续供给能力,力争到2025年突破推广130项产业基础“卡脖子”技术;大力发展新材料,聚焦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等领域,推动材料产品高端化、结构合理化、发展绿色化;积极打造新装备,深入推进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力争2024年培育重大技术装备200项左右,认定省级首台(套)600项以上,开展原创性探索性科学仪器设备研制,加强新一代智能仪表研发与产业化;多元开拓新产品,深入实施“三品”战略,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增强供需适配性,力争到2025年推广应用300项自主创新产品;加快培育新业态,积极发展数字化管理、平台化设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培育壮大柔性生产、云制造、共享制造、虚拟制造、智能矿井。

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是新型工业化的鲜明特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2024年,河南把“一转带三化”作为新型工业化关键抓手。做强数字核心产业,聚焦专用芯、高端屏、智能端、传感器和新算力,持续推进“补芯”“引屏”“固网”“强端”,深化人工智能创新应用,打造一批深度应用场景;深化数字应用赋能,制定发布重点产业链数字化转型指南,打造10家数字领航企业、150个智能车间和工厂、200个5G应用标杆、10个数字化转型示范开发区;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打造一批“超级能效”和“零碳”工厂,做好循环再生工业园培育和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加快发展可降解塑料产业。

企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体力量。2024年,河南把打造企业雁阵作为新型工业化力量载体。加强世界一流企业培育,制定实施打造3家左右世界一流企业方案,遴选培育5家左右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后备梯队;加强产业链领航企业培育,力争到2025年培育国家级领航企业10家;加强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力争每年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100家、国家级单项冠军10家左右;加强中小微企业培育,2024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500家、股份制企业100家;加强企业家培育,面向全省企业家组织开展全覆盖、差异化培训,每年培训1000人次以上;加强拖欠民营企业账款清理工作。

此外,会议还指出,把提升治理能力作为新型工业化强力保障。统筹发展与安全,压实“三管三必须”安全监管责任,启动新一轮煤矿数字化智能化三年行动,紧贴行业做好无线电频谱资源统筹规划;统筹服务与管理,探索建立重点产业链跨省跨区域合作机制,支持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加快海外布局;统筹政策制定与落实,推动产业政策与金融、财税、创新、投资、环保、人才等政策协同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