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敦煌莫高窟,栩栩如生的飞天跃然眼前;游览故宫博物院,“红墙绿瓦”讲述着历史的沧桑变迁;驻足三星堆遗迹前,珍贵的文物可以“拿在手中”把玩……这些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游览体验,借助VR技术的力量,一一成为“现实”,为游客带来前所未有的新奇体验。
VR在文旅产业上的应用,是虚拟现实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工信部等五部门近日印发的《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计划(2022-2026年)》提出,着力推进虚拟现实在文化旅游领域的融合创新,推动文化展馆、旅游场所、特色街区开发虚拟现实数字化体验产品,让优秀文化和旅游资源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活起来”。开展行前预览、虚实融合导航、导游导览、艺术品展陈、文物古迹复原等虚拟现实创新应用,鼓励一二级博物馆、具有条件的旅游活动场所设置沉浸式体验设施设备。在政策支持下,虚拟现实与文旅行业融合发展迎来广阔前景。
“VR文旅”遍地开花
作为智慧旅游新模式,在政策支持下,VR技术与文旅产业的融合越发深入,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推出了诸多VR游览项目。赛迪智库电子信息研究所消费电子产业研究室主任赵燕表示,现阶段,VR在文旅领域应用广泛,虚拟现实夜游、光影秀,VR博物馆、科技馆、艺术馆VR景区、VR文旅文创产品等VR应用场景,为消费者带来了身临其境、沉浸交互的升级体验。
“为了长远保存珍贵文物,莫高窟第285窟被列为非普通对外开放洞窟,现邀请你探索线上复原洞窟,沉浸式体验千年文明之光。”打开“寻境敦煌”虚拟漫游的网页,这句“穿越千年”的邀请便出现在眼前。近日,敦煌研究院联合腾讯共同推出了“寻境敦煌——数字敦煌沉浸展”,围绕莫高窟第285窟向游客开放线下VR深度体验,利用三维建模和虚拟现实场景前沿技术,实现了第285窟的1:1高精度立体还原。腾讯互娱内容生态部(CDD)品牌商务总监张雅缇表示:“‘寻境敦煌’最大的价值在于超现实的体验。”这样的特点不只体现在“寻境敦煌”一个项目中,而是VR与广大文旅产业融合项目的共同优势。
不同于旅游场所重视的“场景复刻”,对于博物馆来说,“展品复刻”才是VR技术大展拳脚的领域。近日,四川广汉三星堆推出的“邂逅三星堆——12K微距看国宝”数字展正式开始全球巡展。该展览以三星堆出土文物为主要表现对象,采用12K超高清视频与VR技术,帮助游客实现了“脸贴脸”看文物的特殊体验。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明十三陵景区,通过VR技术与头显设备,游客可以对话虚拟“锦衣卫”、全方位近距离观赏文物、了解相关资料;海昏侯古国的青铜燕鱼灯、雷台东汉墓的马踏飞燕……被封存起来的文物们正“走出”展示柜,生动地将自己的故事展现在众人面前。
“文旅行业是一个对新技术包容度很高的行业。”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教授翁冬冬表示,“VR技术进军文旅产业后,产生了全新的体验形式和新技术。在这方面,VR不仅可以满足游客的新需求,而且还没有“上限”,VR技术加持下的文旅产业大有可为。”
VR文旅发展需“软硬兼施”
VR文旅项目当下迎来“井喷式发展”,在获得可观收益的同时,产业所面临的短板也逐渐凸显。记者了解到,经过数年的应用发展,VR技术日趋成熟,商业模式逐渐固定,硬件设备的优化普及与内容的补充创新就成为了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方面,VR技术在文旅产业的普及程度尚待提高。中国动漫集团总经理杨守民表示:“虚拟现实技术依赖于强大的计算机算力。如今即使有了强大的云计算能力,也摆脱不了本地GPU的支撑。主题公园、科技馆、博物馆等大型综合服务场所对软硬件和内容的要求都很高,成本也居高不下,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虚拟现实应用的推广。”
同时,当前的硬件设备技术能为观众带来的实时交互的沉浸式体验感也相对较低。“虚拟现实在文化、旅游、艺术等领域的应用具有一定效果局限性。”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电子信息研究所所长温晓君表示。赵燕则认为,目前“VR+文旅”主要以VR沉浸式体验为主,要实现实时交互,则需要从硬件层面满足高精度传感、低延时和高网速的要求。当下,VR文旅行业在提升用户体验感方面仍然需要更进一步。
另一方面,优质文旅内容的供给已经成为VR文旅行业亟须解决的难题。“VR文旅发展的核心依托于VR内容的发展。”贝壳如视营销负责人张武龙表示,目前行业普遍存在体验门槛过高、内容制作难度大等挑战。因此,文旅行业急需体验门槛低、内容质量高、可规模化复制的VR内容解决方案。
“针对硬件和内容不足方面的难题,要加快推动VR文旅产品的硬件开发和内容制作”。赵燕表示,“现在数字文化、数字经济、数字世界、虚拟世界正处于跨越式发展阶段,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元宇宙过渡时期,任何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的开发都需要考虑个体的现象学、用户文化价值、文化的行为、人际沟通等方面。”诺丁汉大学教授尤金·昌补充道。
今年上半年出台的《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6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针对VR文旅领域问题给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温晓君表示,《行动计划》明确了一个共识,即虚拟现实技术和产品加速迭代,进入产业规模化落地阶段;延续了两条主线,一是持续丰富虚拟现实产品和内容供给,二是夯实关键核心技术,补齐产业链短板。
人才培养是VR文旅产业未来重心
近年来,我国积极采取措施,寻求VR文旅领域人才发展。《行动计划》指出,要强化人才支撑,支持高等院校加强虚拟现实相关学科专业建设,鼓励产学研合作,推进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精准育才,加强人才引进,扩大定向培养,培育一批复合型人才。
近年来,随着VR产业快速发展,我国VR文旅人才紧缺的问题日益凸显。温晓君表示,目前业界缺乏既懂文化艺术专业知识,又懂虚拟现实技术的人才,这一点直接体现在VR文旅产品呈现的质量和文化底蕴上。当下,提升核心设计研发人员的科技素养和见识,引进、培养VR文旅产业专业人才的工作迫在眉睫。
翁冬冬表示,文旅行业的主要痛点仍然集中在“如何构建优质高沉浸交互体验”上。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在显示硬件、交互硬件、跟踪算法、三维内容制作、交互设计、游戏故事设计等各方各面取得全方位的提升。每一个要素都在不断迭代创新,但也都存在各种限制和缺陷,因此对设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极高。也就是说,只有提升核心人员的综合能力,并提升其对VR/AR技术的全方位理解,才能使VR/AR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文旅项目。杨守民也表示,懂虚拟现实语言的‘导演’亟待培养。培养懂VR的“文旅人”、培养擅长文旅的“VR人”,都是这个时代所迫切需要的。
“针对相关人才缺失的问题,要加快虚拟现实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开展试点示范,推广VR文旅产品。”赵燕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