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2023世界显示产业大会 专题
3上一版  下一版4
 
AI让显示设备更沉浸更互动
生产中大尺寸OLED更适用8.x代线
新型显示与数字文化融合发展
LED的未来是“光显融合”
编辑:吴丽琳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年9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维信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席总裁严若媛:
生产中大尺寸OLED更适用8.x代线

本报记者 张依依
 

在2023世界显示产业大会主论坛上,维信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席总裁严若媛表示,过去两年,整个显示行业虽有产品价格下滑、供需关系失衡的情况,但从行业的周期性发展来看,OLED产业正在回暖,并有向全尺寸应用领域扩展的趋势,未来发展主要有三个关键词,分别是成长、创新和共生。

严若媛表示,从产业成长的角度来看,当前OLED产业整体规模持续提升。进入2023年,OLED行业不断回暖,很多新需求催生了产业新机遇。数据预测,到2028年,OLED出货量将突破10亿片规模,产值将突破550亿美元,未来5年将达到近7%的年复合增长率。

从智能手机应用方面来看,当前AMOLED在智能手机应用中的渗透率不断提升。严若媛说,预计手机等小尺寸领域的OLED总产量将达到7.6亿片,同时年复合增长率将保持在5%左右,2023年智能手机AMOLED面板出货占比将超过50%,国内OLED厂家市占率迅速提升。

OLED在折叠终端应用方面也已全面开启。严若媛表示,目前很多手机厂商都纷纷推出了OLED折叠屏手机。2022年至2023年,全球折叠屏手机出货量增速达37.1%,未来几年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除了手机等小尺寸应用,OLED也迈开了向中尺寸发展的步伐,随着苹果宣布在2024年Pad使用OLED、2026年MacBook使用OLED,奥迪宣布将在2027—2030年使用270万片OLED车载显示屏,中尺寸OLED面板成长迅速,增速高达34%,预计2028年达到 8400万片的出货规模。

提及柔性显示领域,严若媛表示,柔性显示推进供给端技术创新和电子产品升级换代。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提出利用超高清视频、虚拟现实、柔性显示等新技术,推进供给端技术创新和电子产品升级换代。今年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发布了《电子信息制造业2023—2024年稳增长行动方案》,其中也提到了新型显示领域。

从产业创新的角度来看,如今显示产业已进入发展新阶段,存量及增量市场并存,创新及经营能力并重。

“OLED横跨技术驱动的新市场、价格驱动的存量市场两个阶段。”严若媛表示,在智能穿戴和智能手机领域,OLED还在进行技术升级,极致的性价比是很重要的竞争因素,但在车载、笔记本电脑、AR、VR、智能电视等领域,OLED目前还处在技术驱动阶段。

在中大尺寸应用领域,如果要进一步提升市场渗透率,还面临产品良率和成本方面的挑战。针对如何解决这些困难,严若媛在演讲中提到了三种OLED中大尺寸显示技术路线。第一种是真空蒸镀方法,第二种是喷墨打印技术,第三种是无金属掩膜版RGB自对位像素化技术,维信诺选择的是第三种,并推出了ViP技术,该技术具有无FMM(精细金属掩模版)、独立像素、高精度等特点,使AMOLED有效发光面积从传统的29%增加至69%,也可使像素密度提升至1700ppi以上,配合维信诺Tandem叠层器件,较FMM AMOLED可实现6倍的器件寿命或4倍的亮度。

在技术路线选定之后,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用什么样的生产线来制备未来中大尺寸应用的显示面板。严若媛表示,继续采用6代线在技术上是具备可行性的。但需要看到的是,在发展的过程中,随着面积需求的不断增加,LCD已逐步从原来的3代线迭代到6代线、8代线,再到10代线,驱动因素除了设备本身的进步外,是不同产线在适用产品上和单位面积成本上的差别。在此情况下,用6代线来做中大尺寸的OLED虽然技术可行,但在成本方面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因此在严若媛看来,未来做中大尺寸更适用8.x代的生产设备,使得单位面积的付现制造费用下降48%左右。

从共生的角度来看,协同创新是推进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比如在OLED折叠产品商业化过程中,正是手机厂家的整体系统设计、上游厂家的铰链、PI材料、UTG玻璃等一系列的创新,才让折叠屏技术有了真正的用武之地。严若媛表示,看未来,目前OLED产业在从传统6代线向8代线发展、小尺寸向中大尺寸发展的过程中,会迎来发展的新机会。在此背景下,希望产业链更多的设备与材料厂家及科研机构,加入相关研究和筹划,通过合作共赢的方式来抓住发展机遇。

随着OLED的创新难度日益增大,建设协同创新实践开发平台是实现合作共赢的有效途径之一。严若媛表示,在规格牵引方面,要深入了解材料对产品性能和工艺的影响,制定材料的技术规划,牵引材料技术规格迭代。在技术整合方面,应通过与合作伙伴的技术合作、实现材料的功能化整合,提高技术竞争力和成本竞争力。

Micro LED的发展同样需要上下游创新协同。“三年间,Micro LED在成都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快速实现了中试阶段的跨越。”严若媛表示,之前维信诺的OLED产品是在量产阶段考虑降本和生态问题,而在Micro LED领域,以维信诺参与投资的辰显为代表的厂商把这个过程进一步提前,中试阶段已经和全世界的设备厂家、材料厂家共同探讨如何打造Micro LED产业生态,在客户需求牵引下,产品设计紧跟需求,工艺匹配产品设计,材料及设备匹配工艺,推动Micro LED产业持续迭代。

 
3上一篇  下一篇4  
  


电子信息产业网 http://www.cena.com.cn
中国电子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路66号赛迪大厦8层 邮编:100048
订阅电话:010-88558892 | 88558816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