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互联网平台是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为产业链上下游实体企业提供信息撮合、交易贸易、数字化供应链、物流仓储、专业服务的创新型经济业态。近日,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市商务委、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制定了《上海市促进产业互联网平台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力争到2025年,上海市产业互联网平台交易额突破3.3万亿元;引育100家以上的产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其中30个以上的头部平台。”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总工程师葛东波表示。
根据《行动方案》,上海将从产业互联网平台“集群”发展行动、要素市场创新行动、产业链场景赋能行动和产业生态构筑行动等四大行动18条具体措施发力,聚焦产业互联网平台重点集群和制造业重点环节,提升实体经济发展效能,推进业态集聚、要素提升,打造协同融合的产业生态。
提升电子信息全链路数字化水平
上海发展产业互联网已形成一定规模和产业链基础。在产业互联网平台“集群”发展行动中,《行动方案》强调,要深耕重点产业垂直服务平台。面向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需求,集聚产业资源和专业服务优势,打造聚焦重点产业的平台服务和创新产品。
《行动方案》重点指出,一方面,要提升电子信息全链路数字化水平。推广电子元器件和集成电路在线采购交易模式,构建电子元器件的研发方案、产品、交易等数据库和知识图谱。打造面向集成电路全要素流程的“云采购”“云设计”“云制造”“云服务”的综合服务平台。建设进出口代理、订单执行、仓储配送、维修结算等集成电路一站式数字化供应链平台。
另一方面,要发展汽车全场景服务。面向汽车产业链前端环节,推动第三方平台基于智能营销技术,应用区块链与隐私计算技术实现数据的可信共享,提供符合客户个性化需求的汽车销售服务、功能选型服务和装配选品服务,助力本土汽车品牌走出去。面向汽车产业链后端环节,鼓励平台运用数字化技术赋能保险机构、整车厂、汽配厂,构建服务汽修门店的综合平台。
《行动方案》指出,要推动工业品数字服务平台扩品增量。围绕产业链个性化需求,扩容1500万个通用工业品产品品类,提升MRO(维护、维修和运营)平台在线交易、智能物流、资金结算、供应链金融等一站式供采能力。围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做强MRO平台物料管理、供应链管理、运行维护等模块,培育定制化、模块化系统方案服务商。加快MRO核心数字产品研发,打造10个左右细分领域的工业品模型库,发布20款左右基于平台系统的智慧供应链解决方案。
强化工业互联网平台全链赋能
工业互联网平台作为数据汇聚、资源配置、应用创新的载体,成为各地布局的热点和推进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抓手。
《行动方案》要求,强化工业互联网平台全链赋能。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制造业企业基于用户需求开展个性化定制,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中小企业设计、制造、采购、销售、服务等全产业链环节,鼓励工业互联网平台供应链金融创新。聚焦“两网贯穿”新业态,加快工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在底层技术侧、业务需求侧的贯通发展和商业合作,支持基于在线交互、订单交付、个性化定制的平台建设,实现数据驱动的规模化产品创新和敏捷制造。
同时,《行动方案》强调,做强专业服务平台创新能力。聚焦柔性制造和虚拟生产应用,支持平台在产业元宇宙、大模型、增强现实等未来技术上的研发投入,优化基于订单驱动生产要素的专业服务平台。聚焦虚实融合新经济业态,支持平台引入面向电商领域的垂类大模型等关键技术,深化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赋能需求分析、精准投放、内容定制、创意设计等环节。聚焦交易效率提升,结合多模态大模型、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等技术,构建商品3D模型、虚拟试用、虚拟主播、虚拟货场等智能场景,打造一批数字采购模块,提供多感官交互的沉浸式线上购物体验。聚焦节能降碳需求,基于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建设碳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碳核算、降碳技术、产品、金融等服务。
此外,《行动方案》还指出,引导央企、国企等大型制造业企业率先开放应用场景,推动大型制造企业通过系统对接方式开放数字化采购场景,运用平台技术,提升货流管理效率;发挥平台高效优势,打造中小企业“委托、联合、即时”采购模式,降低采购成本,为中小企业提供一批生产管理、智能营销、云端协同等产品,提升生产效率,加快赋能中小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行动方案》提出推动平台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在数据赋能端,鼓励产业互联网平台结合用户需求,帮助一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升产品性能。在研发设计端,推动产业互联网平台设立企业研发中心、设计创新中心,加快产品和服务升级。在生产制造端,鼓励产业互联网平台向制造延伸,革新产品制造、生产组织和市场服务方式,通过“新技术+系统集成”模式,打造数字供应链系统,提升平台服务能级。